“医生,术后会不会‘漏’?听说很危险……”这是食管癌患者术前最常问的问题。作为食管癌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食管吻合口瘘一旦发生,不仅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纵隔脓肿,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发生率高达3%-20%,病死率超15%。
如今,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这一“致命风险”已被成功破解——自开展食管癌手工H型套入吻合技术以来,所有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均未出现食管吻合口瘘,用硬核技术为食管癌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双重保护”设计
为什么这个技术能避免“漏”
不同于传统吻合技术易因“张力高、对合差、血运差”引发瘘,该院胸外科团队创新的H型套入吻合技术,靠“三层匠心设计”实现“零瘘”突破:
低张力“套入式”结构:手术中,医生会将食管残端与塑形后的管状胃分层吻合后,再将吻合口套入管胃内1-2厘米,像给吻合口“穿了层保护衣”。这种“内套”的H型设计,能大幅降低吻合口的牵拉张力,避免术后胃蠕动时“扯裂”吻合口,从根源减少渗漏风险。同时,就算出现了吻合口瘘,形成的也是内瘘,消化液最终也是流在了胃内,如此达到双重保护作用,从而大幅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
精准“黏膜对合+肌层加固”:先用可吸收缝线将食管与胃的黏膜层紧密对合后采用连续缝合;再用丝线加固食管肌层与胃壁浆肌层,形成“双重屏障”,既保护吻合口血运不被破坏,又增强机械强度,抵御胃内压力冲击。
全程“血运优先”操作:游离食管、制作管状胃时,严格保留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等关键血管,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组织缺血坏死——“活的组织才能更好愈合”,这是技术团队始终坚持的原则。
10余例患者见证
零瘘、恢复快、生存率高!
截至2025年10月,该院胸外科已成功为10余例食管癌患者实施手工H型套入吻合手术,涵盖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等不同部位肿瘤,患者年龄50-77岁,最大年龄77岁的喻奶奶(化名)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仍顺利耐受手术。
从临床数据看,这项技术的优势不止“零瘘”:
并发症少: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可控的并发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恢复更快:平均手术时间280分钟,吻合操作仅需30分钟左右,患者术后7天可进食流质,平均住院12天即可康复出院,比传统手术缩短3-5天;
长期效果好:术后随访,10余例患者均能正常进食软食或普通饮食,无吻合口相关远期问题。
患者故事
不怕‘漏’了,终于能好好吃饭了
“术前查资料,知道吻合口瘘很危险,晚上都睡不好。”75岁的廖大爷(化名)2025年9月确诊胸中段食管癌,肿瘤长约7厘米,辗转多家医院后选择该院。
该院胸外科团队为他制定了“食管癌根治术+H型套入吻合”方案,手术历时300分钟顺利完成。术后第7天,廖大爷就喝上了蒸鸡蛋,“不呛不堵,比想象中顺利太多!”术后12天,他带着“能好好吃饭”的安心而出院,出院时笑着说:“早知道恢复这么好,当初就不瞎担心了!”
技术背后
团队“规范”+“匠心”缺一不可
“零吻合口瘘不是偶然,是每一步操作都‘抠细节’的结果。”该院胸外科周波主任介绍,为确保技术效果,团队建立了全流程规范:术前:精准评估患者食管长度、胃血供,排除手术禁忌,为每位患者定制手术方案;术中:主刀与助手配合完成“黏膜对合、套入加固”等关键步骤,每一针缝线松紧度都严格把控;术后:定制个性化营养方案,护士团队指导早期下床活动,“从手术到康复,每个环节都不让风险‘钻空子’”。
如今,四川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H型套入吻合技术,不仅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无瘘”的安全保障,更因操作无需特殊昂贵器械、可重复性强,成为基层医院可借鉴的“实用技术”。如果您或家人正被食管癌困扰,担心术后吻合口瘘风险,不妨走进该院胸外科——这里有能“守住安全”的技术,更有懂您担忧的团队,让食管癌治疗不仅“切得干净”,更能“愈得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