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舆论场上出手快。比赛结束后的两天时间里,他们一共三次把全红婵拎出来给大众看,第一次是直接播报她拿冠军的消息,并且写了“全红婵还是全红婵”这种短句;第二次则是转了她在社交平台上发的那条“我真棒”,并在下面加上了“伤愈首秀”这四个字;第三次又放出了一段她低头摸金牌的小视频,在上面打上了“这一路多不容易只有她自己知道”的字样,前前后后三次发声的顺序非常清晰,先是夸成绩,接着讲背景,最后点过程有多艰辛,这套操作对后面舆论走向的影响可见一斑。
![]()
回到赛场上的事实。2025年11月2日,全红婵离开赛场183天后重返比赛现场,在那天她与新的搭档王伟莹一同参加女子团体赛双人10米台的比赛。在那之前外界对这组临时组合并不看好,她们的主要对手是世锦赛冠军陈芋汐和掌敏洁,没想到的是,这对组合最终拿下了团体金牌,用一枚金牌把全红婵的回归展现得十分有力量感。赛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只发了三个字“我真棒”,这句话很快被放大成为之后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
胜利之后没有停下嘴的是恶意的评论,网上有很多很尖刻的话,大部分都是说她现在的样子和选择。有人说是“身材发福”、“胖得跳不动了”,有人是“不敢比单项,躲在团体赛里刷存在感”。把她的18岁现在和14岁时瘦削轻盈的“婵宝”影像直接放在一起对比,用幼年的模样去审判处在青春期的女孩。还有人说那枚团体金牌只是“主场优势”,把她所有的努力和成绩都归结于外在条件的优势。
![]()
负面声音散播的时候,央视三次点名起到了挡箭牌的效果。第一条报道把夺冠事实摆出来,告诉大家她赢了;第二条把她的自我肯定搬上媒体平台,并且特意加上“伤愈首秀”,让公众的目光从外貌转回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之上;第三则通过影像让人看到她对金牌的感情、也不是要为她去辩解任何技术上的东西,而是用简单的信息将舆论从攻击转向理解,给大众一个重新审视的角度。
那183天不是休假。广东队教练何威仪曾说全红婵“浑身都是伤”,脚踝的韧带,腰部的肌肉,还有左手手腕的老伤还是新伤,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起跳都疼得要命,在赛场上贴着层层肌效贴,并非是为了好看而是支撑和保护她的身体,赛后几天的资格赛中被镜头捕捉到她自己在场边熟练地给自己缠绷带的画面,那一瞬间比这个年纪应有的表情多了一分镇定,而教练们以及医疗团队也参与了恢复工作,康复不是几日就能完成的事情,是真正的长期损耗。
![]()
身体在青春期会变,运动员十七八岁以后身高体重都会自然长起来,有人骨架大点,控制体重比别人难一些。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周继红说过“体重是运动员的天敌”,这是职业体育里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把一个还在发育的女孩拿十四岁的标准去要求她,不仅不公平,也不尊重运动背后科学的东西。全红婵这四年承受的不只是竞技场上掌声,还有训练中留下的伤病、身体的变化等这些事也应该算进来。
媒体用语很讲究,央视转这条“我真棒”的帖文的时候,把个人的自我肯定变成公共话语的一部分,既是对她复出夺冠的认可,也是让这些词进入到讨论范围,“坚持”“恢复”“拼尽全力”,配上那段轻抚金牌的短片,观看量很快就破千万,这不是单纯制造话题,而是要把观众的目光从外在和成绩的二元对立转向背后的付出与痛苦。
![]()
赛场的纪录给出了一副更完整的图景。几天后她和王伟莹参加双人项目的决赛,最后成绩只排到了第五,并没能拿到这个项目上的奖牌,在镜头面前她哭得嘴唇发抖、情绪崩溃,被问到“我真棒”这句话的时候,她说还是觉得自己真的很棒,“我能坚持比赛就已经很难了”,但又说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我觉得她对自己的要求挺高的。”两个事实也由此得以呈现:一来是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二来运动员在受伤与恢复之间维持竞技水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随着比赛的进行,网上也是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从一开始对她嘲讽的声音慢慢的变成了理解与鼓励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她带伤参加比赛是值得称赞的,她的坚持就是一种精神。很多专家、业内人士也在讨论着,不能用一块金牌来衡量一名运动员的价值。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发育和伤病会让他们退步一段时间的现象。张家齐就是因为发育才离队了,陈芋汐也是一直有起伏。把她们放在一起串起来看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个女孩子跳水都会遇到的问题。
![]()
从更深层的央视连续报道,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在修正一种长久以来的价值取向,只看金牌把运动员价值等同于奖牌数量,忽略了训练过程、恢复过程以及人本身的脆弱。媒体没选长篇大论说教,而是直接且情感化地呈现,观众短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维度信息,这样既保护了个体也促使大家思考竞技体育里复杂的现实。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可以把它看作一次公共话语的调整。全红婵回来夺冠是事实;她受过的伤有多严重、恢复的过程也是有事实的;她在后来项目上的失利和赛后的情绪都是事实。把这些事实放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她的外形或者这枚金牌到底值多少钱的问题了,应该看到运动员背后流下的汗水还有他们忍受着的痛楚以及在压力之下依然选择站上赛场的勇气,媒体参与进来之后改变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把焦点从成绩本身转移到更全面的理解上去。
![]()
对公众而言,这件事至少可以给两方面提供一些借鉴。一是评价处于成长期的运动员时,要考虑到生理上的变化和伤病的影响;二是对待运动员的成绩与表现,用更宽阔的角度去看,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过程、看到付出。对于体育生态来说,减少“唯金牌论”的声音,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康的评价体系,在选手面临伤病与成长困境的时候不至于被舆论彻底击垮。新闻报道和社会舆论在这一点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思考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