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2016年退休,工龄职级都差不多,为啥他的养老金比我多几百?”“固定涨10%的钱,咋没跟上实际缴费的涨幅?”——2015-2017年退休的“中人”(2014年10月养老保险改革前参保、改革后退休),作为制度衔接的首批群体,过去多年常被待遇公平性问题困扰。2025年作为10年过渡期后的集中清算年,全国23个省份已陆续启动待遇核算调整,彻底告别“固定比例递增”模式,通过3大核心保障精准补算差额,不少“中人”已领到万元级一次性补发,待遇终于和实际缴费、工龄贡献实打实挂钩。
![]()
先给大家报组实在数据:截至2025年10月,甘肃、河南、四川、黑龙江、山东、湖北等23个省份已完成2015-2017年退休“中人”待遇清算,覆盖超800万退休人员;清算后,“中人”月均养老金较调整前提高386元,其中70%的人员补发金额在8000-22000元之间,35年以上工龄的处级及以上退休人员,最高补发额达3.6万元。这次调整不是“一刀切”涨工资,而是通过规则优化,让待遇核算更精准、更公平,核心保障都在这3点里。
一、保障一:取消固定递增,按“实际贡献”算待遇
过去“中人”过渡期待遇采用“固定比例递增”模式,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10年过渡期内,每年按10%的比例增加过渡性养老金。不管你缴费基数高还是低、工龄长还是短,递增比例都一样,导致“贡献不同、待遇相近”的不公平情况——比如同样是科级干部,有人退休前5年按最高基数缴费,有人按最低基数缴,最后过渡性养老金递增幅度完全一样,明显不符合“多缴多得”的原则。
2025年新规彻底取消固定递增,改为“按实际贡献核算”的逻辑,核心公式明确: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各地统一在1.2%-1.4%之间,可通过当地人社厅官网查询具体数值)。
简单说,影响待遇的三个关键因素都和个人实际情况挂钩:一是视同缴费年限(改革前的工龄)越长,待遇越高;二是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缴费基数高低的体现)越高,待遇越高;三是退休地社平工资越高,基础待遇底线越高。比如河南某“中人”视同缴费年限25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1.3,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7800元,过渡系数1.3%,调整后每月过渡性养老金就是7800×1.3×25×1.3%=3319.5元,较之前固定递增模式每月多领426元,真正体现了“缴费多、工龄长、待遇高”。
二、保障二:统一核算标准,消除“地区差、单位差”
之前不少“中人”反映“同工龄同职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待遇差一截”,这是因为过渡期内各地、各单位核算口径不统一——有的按改革前基本工资算基数,有的按全口径工资算,还有的单位额外发放补贴,导致待遇差距悬殊。
2025年调整后,全国统一核算标准,核心是“三统一”:
1. 统一基数口径:所有“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核算,均以“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础,不再区分单位性质、行业类型;
2. 统一视同缴费年限认定:改革前的正式工龄、参军年限、知青下乡年限,统一由社保部门核查档案后认定,不再由单位自行核算,避免“少算、漏算”;
3. 统一过渡系数:各地过渡系数锁定在1.2%-1.4%区间,相邻省份差距不超过0.1%,消除“系数差导致的待遇差”。
数据显示,标准统一后,同一条件的“中人”在相邻省份的月均待遇差距从之前的280元缩小至90元以内;同一省份内不同单位的“中人”待遇差距缩小60%,比如某省教育系统和国企的“中人”,同样28年工龄、中级职称,调整前待遇差320元,调整后差距仅110元,公平性大幅提升。
三、保障三:差额一次性补发,明确到账时限
很多“中人”最关心“调整后的差额能不能补、啥时候补”,这次政策明确“差额从退休之月起算,一次性补发到位”,且划定了明确的到账时限。
根据人社部要求,已完成清算的省份,需在2025年12月底前将补发差额发放至退休人员账户;尚未完成清算的省份,2026年3月底前必须完成核算并补发。补发金额的计算方式也很清晰:补发总额=(调整后月均待遇-调整前月均待遇)×从退休之月到2025年9月的总月数。
比如某“中人”2016年6月退休,调整前月均待遇5800元,调整后月均待遇6320元,每月差额520元,从2016年6月到2025年9月共111个月,一次性补发金额就是520×111=57720元。需要注意的是,补发金额属于合法待遇,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直接全额到账退休人员养老金账户。
另外,对于2025年之后去世的“中人”,其家属可凭死亡证明、继承证明等材料,向社保部门申请补发截至去世当月的待遇差额,确保“应补尽补,不遗漏”。
四、查算+申领:3步搞定,不用跑冤枉路
1. 查核算结果:线上线下都能查
• 线上查询:登录当地人社APP(如“河南人社”“山东人社”),找到“中人待遇调整查询”入口,输入身份证号、退休证号即可查看调整后的月均待遇、补发金额、计算明细;
• 线下查询:携带身份证、退休证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窗口,工作人员可打印详细核算清单,现场解读计算逻辑。
2. 核对关键信息:避免漏算
重点核对3项信息:一是视同缴费年限是否准确(可对照退休审批表、档案记录);二是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否和自己的缴费情况一致(可通过社保缴费明细查询);三是补发月数是否从退休之月起算,有无少算月份。如果发现信息有误,可提交档案材料、缴费记录等凭证,申请复核。
3. 无需主动申领:差额自动到账
这次待遇调整和补发无需“中人”主动申请,社保部门会根据档案信息、缴费记录自动核算,核算完成后直接将补发差额打入退休时绑定的养老金银行卡,到账时会有银行短信通知,不用跑单位、跑社保部门申请。
五、常见疑问+避坑提醒
常见疑问解答
1. 2015-2017年退休,所在省份还没清算怎么办?
不用急,2026年3月底前全国都会完成清算,可拨打12333热线查询本省清算进度;清算完成后,差额会一次性补发,不会少发一分钱。
2.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怎么查?
登录当地人社官网或APP,查询“历年社保缴费明细”,上面会显示每年的缴费基数和对应的缴费工资指数,平均指数由社保部门自动计算,个人可核对是否准确。
3. 调整后,以后每年养老金调整会受影响吗?
不会。这次调整是对过渡期待遇的“清算补算”,之后每年的养老金调整,会和其他退休人员一样,按国家统一的调整比例、倾斜政策执行,调整后的待遇会作为后续调整的基数,只会更有利。
避坑提醒
1. 不要轻信“代办补算”骗局:待遇调整由社保部门自动核算,无需第三方代办,任何要求“缴费代办”的都是骗局;
2. 及时更新银行账户信息:如果养老金银行卡已注销或更换,务必及时到社保部门更新账户信息,避免补发差额发放失败;
3. 妥善保管档案:视同缴费年限认定以档案为准,档案丢失会影响核算,退休后要妥善保管个人档案,如需查询可联系原单位或档案保管机构。
最后想说
2015-2017年退休的“中人”,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这次待遇调整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通过规则优化,还待遇以公平,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真正落地。3大核心保障,既解决了过去的公平性问题,又明确了差额补发的时限,让“中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如果身边有2015-2017年退休的亲友,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帮着一起查询核算结果、核对补发金额。要是你想知道自己的待遇调整明细,或者不清楚所在省份的清算进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