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替考、通考官、雇枪手……
古人为了当官,简直把“高考”玩成了谍战大片!
有人靠作弊当上宰相,有人因漏题全家斩首。
这哪是考试?这是拿命在赌“阶层跃迁”!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刺激的话题:
古代科举舞弊,到底有多离谱?
你以为现在高考安检严?
古人进考场前要脱衣搜身、蹲地抖袖、连肛门都要查!
为啥?因为——
他们作弊的手段,比谍战片还狠!
![]()
️ 第一幕:夹带入闱——衣服能藏十万字
你想过吗?
一件马甲,能抄下整本《四书五经》!
清朝考生进乡试考场前,得光着脚过“龙门搜检”。
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人穿“双层衫”,夹层里密密麻麻写满小楷;
有人做“空心鞋”,鞋底挖洞塞纸条;
更狠的是“馒头夹书”——把经文缩写成米粒大,藏进干粮。
最夸张的一次,江苏巡抚抓到一个考生,
从他身上搜出:
- 头发里藏着微型《论语》
- 袖口缝了8张预测作文纸
- 连裤腰带都是牛皮做的,上面刻满范文!
统计下来,总共抄了12万字,
相当于随身带了个“作弊图书馆”。
主考官看傻了:“你是来考试的,还是来开印刷厂的?”
结果这人被判“枷号三月,发配宁古塔”意思是:戴着木枷在考场门口站90天,活活晒死也算倒霉。
![]()
第二幕:通考官——30两银子买“标准答案”
你以为夹带就够狠?
真正的顶级操作,是直接买通主考官!
乾隆九年,河南乡试爆出惊天大案:
考前三天,有考生突然收到密信,打开一看——
整套试题+官方范文+阅卷标准全在里面!
谁泄的题?
主考官自己!
这位姓邝的翰林院学士,收了几个富商子弟30两白银,
就把试题抄一遍,让仆人半夜翻墙送出去。
他还贴心附赠“答题指南”:
“作文开头必须用‘夫’字起句,否则不录。”
“策问第三条要提‘水利兴邦’,切中皇上心思。”
结果呢?
这些买题的全中了!
但纸包不住火,一落榜生集体告状,
朝廷一查,证据确凿。
结局惨烈:
-主考官邝某——斩立决
- 协同作弊的副考官——绞刑
-买题的7名考生——终身禁考,家产充公
- 连他们的老子都被革职——“教子无方”!
乾隆怒批:
“科场舞弊,等于动摇国本!
一人得利,百人寒心。
此风若不杀尽,天下英才尽归权贵之手!”
![]()
第三幕:替考——“枪手”能考出全国第一
你说我不识字?没关系,
有人专门靠替考发财,年薪堪比省长!
这种人叫“枪手”,专业术语叫“倩代”。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富二代流行一句话:
“读书不行不要紧,找个好‘代笔’就行。”
最牛的枪手是谁?
明末有个叫温体仁的学霸,
自己考中进士后,转行当职业替考王,
十年间替人考了13场乡试、3场会试,
全部中榜!雇主遍布浙江、江西、福建。
后来他自己又参加殿试,竟高中榜眼(全国第二)!
最后一路做到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
民间传言:
“温相爷当年就是靠替考起家,如今反倒管起了科举!”
虽无实锤,但足以说明——
有些人,一边破坏规则,一边制定规则。
![]()
第四幕:暗号答题——考场变摩斯密码现场
更高阶的玩法,是和考官约“暗号系统”。
比如约定:
-文章中出现“天地玄黄”四个字 → 表示这是我亲侄子,请关照
- 第三段用“君臣父子”开头→ 是某巡抚家公子
- 结尾写“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必须录取。
甚至还有“字号对应法”:
考生在试卷角落画个小点,代表“我是张大人推荐的”;
画两横,表示“李尚书打过招呼”。
考官一看就懂,直接高分通过。
就像今天的“内部推荐绿色通道”。
一旦败露?
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但利益太大,总有人铤而走险。
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
可在古代,这句话前面还得加一句‘银子,也能改变命运’。
科举本是寒门唯一的光,
却被权力和金钱一次次染黑。
每一次舞弊案背后,
都是一个穷书生死在破庙里的绝望。
所以别笑古人蠢,
他们不是不懂规矩,
是知道——
在这个世界,有时候,作弊才是唯一的出路。
关注我,听那些正史不愿写的角落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