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直播、电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点进去一个直播间,买衣服那是热火朝天,
相信不少人都眼红这一块肉,想要自己也去试试水。
![]()
但是最近的电商也不好干,出现不少大主播,大网红闭店的事情。
我是厉姑娘,今天我们来具体聊一聊!
2021年6月,拥有500万粉丝,曾经一年卖出几十亿的女装店铺罗拉密码宣布停播闭店。
同年九月,高凸佳品直播间也宣布停播,即使他的创始人来了也无济于事。
同样在九月,曾经被称为淘宝带货第一人的张大奕,
他拥有1240万粉丝、过去一年能赚到数亿元,同样也选择了关店不干了。
![]()
还有更令人震惊的,11月的时候美妆品牌“肌先知”及其母公司宣布破产倒闭,
这家公司年销售额一度达到40亿,外界估值高达100亿。
但是这些都只是受到媒体关注的大的商家,还有更多媒体没有注意到,
悄无声息就关店的的中小商家。
![]()
相信大家有不少疑问,为什么那些曾经年销几十亿的大卖家会接连倒下?
外界熟知的“直播带货日入斗金、一夜暴富”的景象,如今究竟变得多难?
是否还值得投入?
如果要给出一个面向经营者与投资人的判断,
需要先回到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再逐层拆解当下的经营压力。
![]()
传统货架电商与直播电商共享相似的底层结构,
供给端是货与服务,需求端是流量与转化,中间有平台规则作为制度环境。
过去几年,价格战愈演愈烈,平台流量越来越贵,
投产比持续走低,运费险成为行业标配且费用水涨船高,
这些老问题长期压着商家的利润曲线,这是之前电商头上三座大山。
![]()
但真正让许多商家难以承受的,并非这些“老三座大山”,
而是近年加上去的“新三座大山”,
第一,退货率普遍抬升并在部分场景中出现无限期无理由退货;
第二,“仅退款”机制的蔓延以及由此衍生的灰色产业链;
第三,平台对商家的处罚越来越严厉且边界感不断模糊。
这三项叠加,不仅压缩利润,更侵蚀确定性,
打击商家的经营预期与现金流安全垫。
![]()
先看退货问题。服饰类目的退货率原本在30%—40%,
近两年在运费险与直播冲动消费的叠加驱动下,
不少直播电商场景的退货率飙升至70%—80%,整整翻倍。
即便是相对“好一点”的品类,40%—50%的退货率也不罕见。
![]()
表面上,单场直播销售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快递包裹一车一车地发,看起来热闹非凡;
但数据的回流往往在几天之后显形,大量退货涌回仓库,
“一来一回”的物流与保险成本把平台与快递公司的收入抬高,同时吞噬商家的边际。
![]()
对于商家来说,投流和推广的钱已经支付过了,
再加上人员、场地、运费险还有售后带来的损耗,
商家的利润被层层剥削,到手里几乎所剩无几。
一场直播下来,看到销售额这么高还能欣喜一下,
但是不久之后就要陷入无尽的售后处理,
仔细一算账,发现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
更令商家焦虑的是,退货时间被部分平台悄无声息的拉长了,
之前个平台默许的几乎都是七天无理由退货,
但是现在慢慢出现了无限期售后订单的机制。
例如消费者在某平台买了一件衣服,穿了好几个月扣子松了,
这个时候消费者前往商家客服,可能抱怨,没想要赔偿,
但是平台可能会弹出提示,将消费者的问题引导为质量问题,
鼓励消费者申请退款退货,一套连招下来,消费者能丝滑退款。
![]()
平台这套退款流程,可以忽视商家的意见
甚至可以绕过商家直接进行退款。
即使这笔资金已经到了商家的手里,只有消费者发起退货,
平台就可能会将资金划走。
![]()
站在消费者角度,极大的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这些措施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就像使用后的磨损轻易归为质量问题,商家承担了长期风险。
目前平台作为消费者和商家的中间人和裁判者,
一昧的使用这种方式压榨商家,那之后商家的成本就会变得不可控。
![]()
再有就是仅退款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少商家觉得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消费者甚至无需退货就能仅退款。
甚至有的消费者点开连链接发现商品降价,即使自己订单已经过了一段时间,
也可以在后台申请仅退款来退差价,
这个时候平台甚至能快速将钱退还给消费者,商家可能毫不知情。
除非商家逐笔核对账目,否则很难察觉这笔资金的去向。
![]()
对平台而言,这是极具用户黏性的一种策略,对消费者而言,降低了“维权”成本;
但对商家,意味着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更上一层,收入的可预测性被持续破坏,
库存与促销策略必须不断调整以适配这种“随时可逆”的交易结构。
由此也衍生出借规则牟利的灰色空间,
当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显性与隐性激励共同作用,
一些行为会专门“捕捉”差价与漏洞,转化成商家的额外损失。
![]()
第三项压力来自平台处罚体系。
发货慢、客服回复不及时、买家在对话中提了新的收货地址被判定为引导线下交易,
商品详情页出现其他品牌的logo被认定违规、货款被冻结或提现受限,
乃至一个店铺违规引发同一法人名下全部店铺受罚,申诉仲裁收效甚微。
这一整套制度常以“提升平台整体质量、保护消费者”为名,
但在执行中存在边界不清与力度过猛的问题。
![]()
监管固然必要,规则也应长期可预期,但当处罚成为“高频事件”,
当资金划扣、保证金没收等成为日常经营的重要不确定来源,
商家就很难稳态经营。
有人观察过平台财报中“罚没”的比重,
认为这已成为某些平台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
无论数据是否可精确量化,这类担忧反映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平台与商家的博弈关系被激化,交易秩序的“共益性”让位于单边强势的“管制性”,
信任的断裂正在积累系统性风险。
将这三座“新山”叠到老问题之上,便形成了当下的“群狼环伺”格局。
商家面向消费者侧要承担仅退款、价保与高退货,
面向平台侧要面对高昂推广费、运费险与各类处罚,
前后左右皆是成本项,中间被夹着的是真实收益的不断收缩。
![]()
于是经营心态在高频波动:生意清淡时焦虑,生意太好也焦虑,
担心发不出货、担心大规模退货、担心库存积压、担心突然被判违规,
经营者就像在没有护栏的山路上开车,即使短期速度看起来很快,
随时可能因为规则与风控的“急刹”而翻车。
![]()
由此得出一个直观疑问,
既然环境如此艰难,直播电商是否仍然是一门值得做的生意?
答案并非简单的否定。
行业整体利润率的确被压缩,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主体都无解。
关键在于承压能力与资源禀赋。
只有当主体拥有匹配的资源与能力,才能在“弱确定性”的环境中降低波动与风险。
![]()
面对当下的制度与市场结构,至少有两类人仍然适合尝试:
第一类是本身就开店卖货、具备现成货源与稳定供应链的经营者。
其产品品质、成本与发货时效可控,把直播当作新增分销渠道,进可攻、退可守。
即使直播跑不起来,库存仍有其他渠道可以消化,不至于被库存“拖死”。
直播只是渠道侧的结构性增量,不是唯一的商业路径。
这类主体的优势是供给侧稳健,风险主要在于“渠道波动”,
而非“供给崩塌”,承压阈值更高。
![]()
第二类是自带流量或具备“搞流量”能力的人。
这里的“搞流量”不是简单的花钱买量,
而是以更优成本获取更精准的流量并实现更高转化,投产比长期跑赢同行。
归根到底,流量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力资产。
能以更低获客成本撬动更高转化率的人,
即使在规则复杂、退货高企的环境中,仍可通过效率优势覆盖成本。
相反,缺乏这种能力,就算短期有一两场爆款,也难以跨越周期。
![]()
然而,即使具备流量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应当轻易“碰货”,更不应一开始就“压货”。
库存是零售最锋利的双刃剑,压错了品,不仅吞掉利润,
还会拖出现金流的长尾风险。
实务中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你的直播间好不容易跑出一个爆款,
竞争对手马上下单把样品买回去,隔天开预售,而且把售价压到你的成本线之下。
平台在发现更低价供给后,
会把“相同款更低价”的推荐源源不断推给你的潜在客户。
![]()
后果也很直观,你的退货像雪花一样飞来,
前期的快递费、运费险与广告费都沉入水里,库存随之堆积。
库存越多,现金流就越紧,经营者被迫把主要精力用在“怎么消化库存”上,
哪怕亏本也只能认。
这便是为何许多从流量切入的人会倒在库存上。
![]()
更稳妥的路径是优先寻找能够承担供货、囤货、交付与退货库存消化职责的靠谱供应商,
自己专注直播、成交与转化,采用最终签收订单的利润分成模式。
分润少一点可以接受,关键是不压货,就不必承受库存与备货现金流的压力。
一开始的重点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
如果一定要压货,则应当同时准备一条能够消化库存的备选渠道,
提前设计“出清机制”,把尾部风险关进笼子里。
![]()
许多人会问,现在入局是否已晚?有没有机会?
商业世界本质上由两大关键要素构成:货与流量。
货是资源问题,流量是能力问题。
当一个主体同时具备优质供给与低成本获客能力,时间窗口就不再是决定性变量。
无论何时进入,都有机会跨越平均线。
巨人过河不需要等待船来,迈开腿即可。
若只能搞定其中一个要素,就尽快补齐短板。
![]()
难点在于,多数人两项都不具备,这时坦率的建议是不要冒险。
成功需要时机、资源与能力的组合,仅凭愿望与努力无法替代结构性条件。
先保住本金,再寻找更适配的机会,往往更符合长期主义。
经济下行、企业降薪裁员的大背景下,更多中青年被迫灵活就业。
![]()
一些人即便明知艰难,仍要试试直播带货。
对此,有几条朴素但重要的建议。
不要大干快上,前期尽量少投钱;
不要急于租办公室、不要一开始买很多设备;学习上先把免费的内容吃透;
把前期预算控制在两三千以内。如果在3000以内做不出起色,
投入3万或30万大概率也不行。一上来把“盘子”做大,失败反而更快。
![]()
前期要把更多时间花在找合适、靠谱的供应商上,尽量不要大量囤货。
供应链不仅决定这件事能否跑通,也决定上限在哪里。
不要幻想起步就招主播、招运营,指望员工替你把盘子撑起来。
直播带货的关键还在于老板前期要亲自下场,将标准和流程都打磨清楚,
之后再找其他人逐渐接手。
过早的将关键的环节外包给其他人,只能增加自己创业的不确定性。
![]()
另外,想要进军电商行业,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能接受现实的打击,
要足够坚韧,并且在“货与流量”两大要素上长期投入时间与智力资本,
还是可以进军直播和电商行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