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方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展现出诚意之后,欧盟却悄悄地将一把“关税大刀”提前了两年,对准了中国的跨境电商小包裹。 英国《金融时报》捅出的消息说,欧盟委员会已经向27个成员国发出指令,要求加快取消价值低于150欧元(约合人民币1225元)进口商品的免税政策 。
![]()
这项政策最初在今年5月提出时,原计划的生效日期是在遥远的2028年中期 但现在,欧盟财长们在最新的会议上达成一致,决定将这个日期大幅提前到2026年初 。明眼人都看得出,欧盟这是着急了,而且是相当着急。
要知道目前涌入欧盟市场的此类小包裹中,高达90%都来自中国,这项政策针对谁,答案不言自明。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为了增强欧洲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并且现在的“形势紧迫”,所以不得不提前。
![]()
但这个“形势紧迫”,究竟指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欧洲商家抱怨了几句那么简单吗?事情的真相,恐怕还得从一个月前爆发的“安世半导体”事件说起。
一切都要追溯到荷兰政府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中资控股的荷兰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 。作为反制,中国商务部在2025年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限制了安世在中国工厂生产的特定芯片组件的出口 。
这一招可以说打在了欧洲汽车产业的“七寸”上,全球芯片供应链应声绷紧,欧洲车企们更是如坐针毡,生怕自己的生产线因为缺“芯”而停摆 。在长达一个月的紧张对峙和多方斡旋后,中国商务部于11月初终于表态,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特别是用于民用领域的芯片 。
![]()
这本是中方为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避免危机扩大的负责任举动,给了欧洲喘息的机会。然而,在一些欧洲政客眼里,这似乎被解读成了另一种信号。
尤其是在此期间,中方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发声,包括商务部也公开呼吁,希望欧盟能够发挥其影响力,“敦促荷兰尽快纠正错误做法” 。中方的本意是希望欧盟作为协调者,维护正常的国际经贸秩序,让这起商业争端回归理性。
可这话传到布鲁塞尔,味道可能就变了。他们或许认为中国主动寻求欧盟介入调停,是一种“有求于人”的表现,这反而让欧盟感觉自己手里的筹码更重了。他们可能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虽然强大,但在关键供应链问题上,依然有可以被拿捏的“软肋”。
![]()
所以,欧盟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既然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问题看到了解决的希望,欧盟最担心的供应链“猝死”风险暂时解除了,那就没必要再“客气”了。此时加速推进那个早就想搞、但一直有阻力的对华小包裹征税计划,时机刚刚好。
这一方面,可以安抚内部那些对中国电商高速发展感到焦虑和不满的利益集团,兑现所谓的“保护公平竞争”的承诺。另一方面,这更是向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欧盟正在构建自己的“经济安全壁垒”,它有能力、也有决心在它认为必要的时候,动用贸易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
说白了,欧盟这一系列操作,完美诠释了当今大国博弈的复杂现实。它既不是单纯地对华“翻脸不认人”,也不是简单地“替美国出头”,尽管这客观上迎合了美国希望盟友共同对华施压的战略意图。
![]()
这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是欧盟越来越强烈的战略自主意识和对自身供应链脆弱性的深刻焦虑。 安世半导体事件就像一次压力测试,让欧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关键领域对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依赖有多么危险。因此,取消免税政策,看似是经济行为,实则是一次战略“应激反应”。
它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欧盟既想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极度害怕在这种合作中丧失主动权。它试图在中美之间走出一条所谓的“第三条路”,不完全依附美国,但也绝不会和中国“完全捆绑”。
对于我们而言,这件事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合作共赢”的善意去揣测所有的国际伙伴,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充满竞争和博弈的时代。
我们释放善意,豁免芯片出口,是为了大局,但对方并不会因此就投桃报李。他们会冷静地评估自己的利益,抓住每一个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机会窗口。因此,指望欧盟能完全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对待我们,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完善自己的工具箱,在未来的交锋中有更多的牌可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