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昨晚(11月13日晚)写道:“11日,中国海军的仁海级导弹驱逐舰、江凯Ⅱ级护卫舰以及福池级补给舰,穿越大隅海峡驶向太平洋。对此,海上自卫队第11护卫队(横须贺基地)的‘夕雾’号、第3导弹艇队(佐世保基地)的‘大鹰’号以及第1扫雷队(横须贺基地)的‘淡路’号,实施了警戒监视与情报收集任务。
中国海军这次出动的舰艇组合,仁海级导弹驱逐舰其实是外军给055型驱逐舰起的代号,这型舰排水量高达13000吨,比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还大一圈,能当舰队指挥中枢,算是航母之外的“带刀大哥”。
江凯Ⅱ级护卫舰就是咱们常说的054A,网友叫它“新青年”,满载4000多吨,装着32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既能打空中目标又能反潜,之前索马里护航、叙化武运输护航都少不了它,远洋经验特别足。
福池级补给舰则是“移动粮仓”,没有它,驱护舰根本跑不远,这三艘凑一起,正好是攻防补给齐全的远海训练编队,典型的“出差标配”。
而大隅海峡这个地方,看着是日本家门口的海峡,实际是国际海峡,按照国际海洋法规矩,外国舰艇能自由通行。
有意思的是,这海峡宽度本来够划12海里领海,日本特意改成3海里,就是为了给美军进出方便,规避自己的“无核三原则”,没想到反倒给各国舰艇留出了合法通道。
我国在2012年就有两艘护卫舰加一艘情报收集舰从这过,2013年北海舰队的青岛舰编队穿海峡时还遇上台风,边规避边训练,2017年更是派出052A驱逐舰、054A护卫舰和903A补给舰的组合,跟这次的配置几乎复刻。
算下来,十几年里类似的通行次数早就数不清了,全是年度计划内的常规训练,跟上班打卡似的规律。
日本海自派来的这几艘船,也都是“老熟脸”配置。横须贺基地第11护卫队的“夕雾”号,是朝雾级驱逐舰,主打反潜和警戒,吨位4000多吨,跟咱们的054A差不多,算是海自的“万金油”舰艇。
佐世保基地的“大鹰”号是隼级导弹艇,才200多吨,速度快但续航短,只能在近岸晃悠,说白了就是“近海眼线”。横须贺第1扫雷队的“淡路”号是扫雷舰,主业清理水雷,这次来更像“凑数”,毕竟扫雷跟监视舰艇实在不搭边。
这种“驱逐舰+导弹艇+扫雷舰”的组合,看着五花八门,其实是海自的常规操作,2014年中国海军编队返航时,他们派的就是“朝雪”号护卫舰加P-3C巡逻机,套路都没变过。
其实这些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直到看到日本海自的警戒频率,以前他们每天只派一次P-3C巡逻机去东海,后来因为中国海军活动变多,直接加到了每天2到3次,365天连轴转,美其名曰“遏制力量”。
这次虽然没提巡逻机,但按照惯例,P-3C肯定在天上跟着,毕竟2003年中国一艘常规潜艇过海峡时,日方一下子派了两架P-3C盯梢,还紧急通报了驻日美军。这种“舰艇近海跟踪+飞机空中监视+事后通报”的流程,海自早就练得炉火纯青,跟流水线作业一样熟练。
从本质上说,这次事件就是“常规编队走常规通道,常规力量搞常规监视”的复刻版。中国海军需要远海训练提升能力,大隅海峡是合法又便捷的路线,而日本海自则把这种监视当成“本职工作”,哪怕知道对方是例行训练,也得按流程出动舰机刷存在感。
就像2013年日本防卫省自己说的,大隅海峡是国际海峡,中国舰艇通行完全符合国际法,他们的监视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种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互动,以后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演,毕竟航道在那,训练要搞,监视的流程也得走完,算是一种特殊的“默契”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