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企二代接班,传承与创新
百熙|作者
张昌杰|编辑
消费食评|出品
近日,达利食品集团宣布,创始人许世辉的女儿许阳阳正式接任集团总裁。这家年营收超200亿元,拥有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等“七大国民品牌”的食品巨头,完成了父女间的交接棒。
这个靠“山寨”起家的食品帝国,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对渠道老化、增长失速与国际化迟滞的困境,“企二代”掌舵人将如何带领这艘巨轮穿越迷雾,开启真正的“全球化元年”?

千禧年奇迹: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1989年,许世辉创立惠安美利食品厂(达利集团前身),因设备落后、卫生安全问题和方便食品潮来袭,早期发展可谓“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达利集团的首次出圈是靠“山寨”韩国品牌好丽友,2002年达利园派横空出世,相似的名称与口味,但价格只有被模仿者1/3,一经推出便成功抢走好丽友风头。
尝到山寨的甜头后,达利集团在“山寨之路”上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发展从此“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模仿乐事推出可比克,模仿亿滋推出好吃点,模仿王老吉推出和其正,模仿红牛推出乐虎,模仿桃李面包推出美焙辰。
与许世辉同时代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对此有着几乎一致的看法,他认为“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我跟着走,可以看出哪里有刺,哪里长草,哪里要拐弯,我知道前方可能会碰到什么。我知道我想要到达哪里,那样我就会少些曲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少缴些冤枉学费。”
在行业和市场尚没有品牌意识的年代,许世辉的思想可谓十分超前。
在营销方面,许世辉有着几乎执着的偏好:谁红请谁。周杰伦,刘若英、高圆圆、陈道明、冯巩、黄磊、孙俪、许晴都曾为达利的品牌代言。
![]()
顶着山寨名头,人们以为它活不过10年。现实是,它巅峰时年营收超200亿!
如果认为达利靠山寨便可轻松赚到200亿,显然是对它的误解。
平时人狠话不多的许世辉,关键时总能亮出对手羡慕的王牌:性价比。
在可比克薯片上市第二个月,对手品客被迫从18元降到了12元,但还是没能低过只卖6元的可比克。
能把价格打到竞品的三分之一,品质还不输对手的秘密,就是基建做到位。达利在全国各地疯狂建厂,因此许世辉有了“建厂大王”的名号。
因工厂遍布全国,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因此达利给经销商的价格相当有诚意,低到只有市场售价的50%,低于对手10%以上。
许世辉因此将经销商牢牢抓在手中,变成了达利最强大的渠道。经销商们贡献的营收一度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90%以上。
别人的山寨,只能让正品更火;而达利的山寨,却能做到与正品分庭抗礼。
![]()

十年国际化,迈出第一步
公开信息显示,许世辉有一儿一女。女儿许阳阳出生于 1983 年,儿子出生于 1985 年。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必然是子承父业,许世辉的儿子因此也一直在被当做企业接班人来进行培养。
然而不幸的是,2012年,也就是许世辉采取新策略,集团业务加速腾飞的那一年,其子在一次出差时遭遇严重车祸,不幸身亡。
于是,2008年从英国留学归来进入公司,担任集团车间主任、副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许阳阳,就成了唯一的接班人。
许阳阳2014年被任命为达利集团执行董事及副总裁,这一任命是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她正式成为集团核心决策层的关键人物。
![]()
长期以来,达利集团凭借稳健的现金流,一直拒绝贸然上市。
但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接班人许阳阳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考量,她力荐赴港IPO,旨在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达利品牌走向世界。
2015年许阳阳主导了公司IPO,这也成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达利集团的IPO,为当年全球消费品项目最大的IPO,亚太区过去一年最大的食品饮料IPO,当年香港股市最大的民营企业IPO,更是福建省8年以来上市市值最高的企业。
2017年,和其正凉茶成功出口澳大利亚,成为福建凉茶出海首例,让达利品牌在国际市场初露头角。
上市后,达利集团国内发展迎来诸多高光时刻。2015年,达利集团净利润超过康师傅和统一,2017年,达利集团净利润超过康师傅、统一和旺旺三家总和。高峰期,在市场占有率上,达利园蛋黄派是糕点类第一,可比克是薯片类第三,和其正是凉茶类第三,好吃点、乐虎也在相应品类中位居TOP3的存在。
2018年,股价最高时,达利总市值破千亿元,许世辉家族凭借627亿的身价,荣登福建首富的宝座。
在2019年业绩报告发布会上,许世辉自豪的宣布未来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们会有4个品牌超百亿,分别是达利园、豆本豆、美焙辰和乐虎。
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达利依然固守传统经销渠道,错失电商转型发展趋势。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商板块销售仅占比6.8%,存在感并不高,而同期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则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完成崛起。
2022年,休闲食品(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即饮饮料(乐虎、和其正)两大核心板块营收同时出现下降,家庭消费板块(豆本豆、美焙辰)取得微弱增长,总营收199.6元,同比减少10.5%;净利润29.9亿元,同比下滑19.4%,这也是达利食品连续两年净利润下跌。
达利陷入青黄不接的阶段后,许世辉不是没尝试过转型,他曾涉足房地产、文旅、微商行业,奈何诸多转型尝试并没取得预期效果,难免让人感慨“卖力养的亲儿子,难争气。”
![]()
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2023年年中,达利集团宣布拟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
公司解释说明道,由于股价低迷,达利食品已经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且公司上市后未通过股权融资,上市融资意义有限却需承担维持成本,私有化可节省相关合规及上市维持成本。
一方面,达利面临自身渠道与产品老化等内部待解问题,另一方面,面临越来越多一线品牌的以价换量冲击,许阳阳迫切需要为达利找到新的突围方向。
因此同在2023年,许世辉再次提出达利出海战略,并指定许阳阳负责全局战略规划与执行。
针对达利集团2015年选择赴港上市,彼时有行业分析师指出,主要是为了下一步国际化战略。通过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以休闲食品饮料为主营业务的本土企业,可以快速迈出国际化重要一步。
上市八年,达利集团在国际化方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在国际市场拓展、产品、渠道、生产基地几乎仍停留在上市前的局面。
2025年,在公司创立36年之际,达利正式宣告进入“全球化元年”。在许阳阳的指导下,达利已经布局印尼、泰国、越南、沙特四大海外基地。其中,印尼达利食品公司是达利集团国际化战略中布局东南亚的桥头堡。
2025年底已至,五年前的“四个百亿”目标早已没人再提,许世辉则完成了交班。
![]()

产品力与渠道之殇怎么破?
2017年,达利集团确立了“自主创新、引领产业”的新定位,推出自主研发的“豆本豆”豆奶,提前布局健康营养赛道。为了确保产品品质,达利在筛选了全球主要的大豆产区后,最终选择了东北黑土地的原生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材料。
有市场数据显示,豆本豆在上市首年营收就突破10亿元。作为达利试图摘掉“山寨”帽子的尝试,豆本豆的开局是相当亮眼的。达利为了打造更加强势的豆本豆品牌,3年豪掷25亿进行品牌推广与产品营销。
与豆本豆品牌知名度一并上升的还有大量的滞销临期品。甚至因此造成达利与原本关系紧密的经销商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不少经销商爆料在渠道滞销严重,厂家对此却不管不问,有经销商因产生大量滞销豆本豆产品而背上巨额负债。
经销商的现状,是达利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虽然新品推的不少,但能打的几乎没有。
达利力推的豆本豆豆奶,在2017推出后用五年时间冲到销量全国第一位置。但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豆本豆豆奶销售收入仅同比增长0.9%,几近停滞。
从2021年起,达利集团的总营收迎来四连降,从220亿元一路下滑到180亿元。
在零食量贩渠道崛起的早期,盐津铺子、好想你红枣等抓住机会,达利食品和错过电商渠道一样再次错过量贩零食发展窗口期。在接连错失电商渠道和量贩渠道窗口期后,达利加大了在零售连锁渠道的投入。
2025年5月,和其正推出“宜己水”系列养生水,这是曾经一年卖30亿的和其正在凉茶市场萎缩后的一次转身,再次尝试“后发制胜”。
但赛道早已巨头林立,达利并无优势。和其正要面对的不仅是产品创新之争,更是渠道资源分配难题——传统凉茶依赖餐饮渠道,养生水则侧重CVS渠道。
在零售连锁渠道建设方面,达利集团仍然有很多课需要补。
达利集团拥有“七个国民零食”品牌,其中不乏行业第一的品牌,但达利集团产品在山姆、麦德龙等高端会员制零售渠道的存在感并不强,甚至没能进入。
作为达利新任掌舵者,许阳阳或许应以产品创新为内核、渠道变革为引擎,为品牌出海注入强劲动能。
对许阳阳来说,接班不仅是一场权力的交接,更是一场关于父辈传承、经营理念、未来战略的深度重构。
对此,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