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农业大国阿根廷出口了5.71万吨牛肉。和去年相比,单月牛肉出口量增长了11%,可牛肉出口额却比去年同期减少4.5%,仅为2.11亿美元。简单换算一下:2.11亿美元除以5.71万吨,阿根廷牛肉出口价每斤仅约13元人民币。13元一斤的牛肉,在国人看来几乎是“白送”。但现实是,阿根廷真在赔本卖牛肉,而且76.1%的阿根廷牛肉都卖到了中国。
百年前的阿根廷,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铁路建设领先世界,是实打实的富裕国家。可一个世纪过去,这个曾“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国家,为何变得穷困潦倒,只能靠赔本卖牛肉过活?要理清阿根廷的兴衰,还得从其基本面说起。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八。与面积相近的国家相比,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有大片戈壁沙漠,印度则人口稠密;而阿根廷地广人稀、环境优越。其核心区域在潘帕斯草原中南部,总面积超40万平方公里,这片沃土正是阿根廷的立国根基。
![]()
19世纪中期,阿根廷本土居民与欧洲移民合计近百万。第六任总统巴托洛梅·米特雷上任后,国家发展驶入快车道。19世纪末,阿根廷大量吸引移民和外国资本,重点发展农业。当时潘帕斯草原产能远超人口消化能力,早期移民几乎都成了富裕庄园主。1880年,阿根廷种植业开垦面积仅200万公顷;到1915年,这一数字激增12倍,达2440万公顷。
20世纪初,阿根廷总人口仅400万,根本消费不了数千万公顷土地的产出,因此必须大量出口农产品。一战前,阿根廷是全球第一大剩余粮食和工业原料出口国,年出口小麦超250万吨、牛肉超36万吨。为将农产品从潘帕斯草原运至东北部港口,阿根廷掀起铁路建设热潮。一战前夕,全国铁路总里程突破3.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六,前五位包括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
尽管当时阿根廷位置偏远、人口有限,算不上强国,但其国民收入极高,不仅远超英、法、德等老牌列强,也高于加拿大、巴西等新大陆国家,是全球艳羡的高收入经济体。然而,一战结束后,阿根廷国运悄然转向:它未能用农业出口积累的财富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始终未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为何会这样?阿根廷繁荣的经济背后,从一开始就埋着四个致命问题。
![]()
第一个问题:经济过度依赖外贸。阿根廷靠潘帕斯草原发展,但从始至终无法完全消化自身农产品产能。无论是19世纪中期的近百万人口,还是一战前夕突破千万的总人口,都远不足以“承接”草原的产出。这导致农产品大量外销换外汇,再通过进口初级和高级工业品完成内循环。过度依赖外贸,意味着国民经济完全被外需牵着走:欧美有需求时,经济繁荣一阵;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既不进口阿根廷农产品,也不向其出口工业原料,这不仅打破了经济循环,连刚起步、依赖外国工业品的本土工业也夭折了。
第二个问题:过度依赖外国资本。早期阿根廷人口稀少,为快速开发潘帕斯草原,19世纪末大量引入欧洲资本,其中英国资本占比最高。但英国资本投资阿根廷,看中的是其农业产出,因此集中于农业庄园、畜牧业庄园和肉类冷藏加工业。更关键的是,为便于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英国,90%以上的阿根廷铁路由英国财团投资修建。英国人绝非慈善家,投资只为给本土提供廉价农产品、赚取二次利润,对帮助阿根廷建立工业体系、增强国力毫无兴趣。
第三个问题:土地高度集中。阿根廷的富裕阶层意识到依赖外国资本的问题,并用手中的资本自主发展工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背后是土地分配的严重失衡。
![]()
19世纪末,阿根廷政府对移民开垦土地政策宽松,却对土地兼并与虎添翼,甚至借助外国资本从制度层面推动大地主阶级形成。新移民初到阿根廷时一无所有,老庄园主便以“帮助新移民”为幌子,通过放高利贷、兜售奢侈品、低价收购农产品等手段剥削其劳动成果。久而久之,新移民在阿根廷立足的难度越来越大。
1914年,阿根廷全国开垦土地总面积约5496万公顷,其中种植业2440万公顷、畜牧业3056万公顷,但土地分配极度不均,占人口1%的几千个大地主家庭,霸占了98%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独立农户,仅拥有剩余2%的土地。
对这些大地主而言,广袤土地已足够支撑奢侈生活。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周边大兴土木,修建别墅城堡,终日穿梭于聚会。更致命的是,尽管英美资本在阿根廷农业中抽成丰厚,多数大地主实则是拥有阿根廷国籍的英美富人,他们手握农业资产后,根本无意推动阿根廷工业化。
![]()
第四个问题:人口无节制增长。作为移民国家,阿根廷要有效管理庞大国土,确实需要大量人口。早期庄园主圈占土地后,也急需新移民劳作。统治阶层基于此,长期敞开移民大门,用潘帕斯草原取之不尽的粮食吸引外来者。
1860年,阿根廷总人口仅120万;到1900年,飙升至420万(增长260%);一战前夕突破1000万;如今总人口已近5000万。短短100多年,人口增长近40倍。
人口无节制增长叠加土地分配失衡,让新移民抵达阿根廷后大失所望。但移民南美洲成本高昂,他们无法返乡。最终,多数新移民渴望改变土地制度,而统治阶级怎会允许外人触碰自身利益?于是20世纪初,阿根廷一面收紧移民政策,一面陷入“新移民与老统治阶级的对抗循环”。
![]()
1930年,阿根廷军方借大萧条后的混乱发动政变。此后,法西斯主义、左翼庇隆主义、反庇隆主义轮番登场,军政府与民主政府频繁交替。混乱政局不仅让工业化进程停滞,更导致曾助力现代化的外国资本纷纷外流。即便如此,1970年阿根廷人均GDP仍高达1324美元,不仅超过西班牙、新加坡和沙特,更是当时全球人均GDP813美元的近2倍。曾经的阿根廷,条件优越如坐拥金山,可为何如今却负债累累的呢?请看下回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