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六
1. 曾几何时,威马汽车与“蔚小理”并肩站在新势力第一梯队,风光无限。如今再看,昔日劲敌早已量产交付、技术迭代,而威马却已停产断供,售后瘫痪,只剩下一地鸡毛。
2. 逾200亿元的债务如沉重铁链,锁死了企业的呼吸,工厂冷清寂静,员工离职殆尽,用户维权无门。更令人愤慨的是,创始人沈晖悄然离境,音讯全无,仿佛人间蒸发。
3. 这场从辉煌到崩塌的剧变,竟与多年前贾跃亭留下的“造车梦碎、海外隐身”的剧情惊人相似,仿佛历史重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另一位曾经被资本追捧的造车先锋。
![]()
超 400 亿堆出来的造车神话
4. 时间回拨至2015年,沈晖以明星职业经理人的身份高调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彼时他头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光环,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运作的代表人物。
5. 在吉利任职期间,他主导跨国并购的关键环节,展现出极强的战略整合能力。这份履历一经公开,立刻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各路资金蜂拥而至。
6. 投资人普遍相信,有这样一位兼具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的领军人物掌舵,威马有望成为中国版的特斯拉。
7. 从成立之初到2022年,威马共完成十余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突破400亿元大关。虽未达传闻中的410亿,但在同期新势力中仍属头部水平。
![]()
8. 不仅红杉、腾讯等一线机构接连下注,连李嘉诚旗下的电讯盈科、何鸿燊家族控制的信德投资也早早入场,足见其初期吸引力之强。
9. 资金源源不断涌入,让威马迅速构建起庞大的品牌声势与基础设施网络。一时间,展厅遍布一线城市,广告铺天盖地,俨然一副行业领军者的姿态。
10. 2019年,仅凭EX5单一车型便实现1.69万辆销量,在当年新势力车型中位列前十,虽未夺冠,但已足够引发媒体热议。
11. 当时主流舆论常将威马与特斯拉相提并论,冠以“国产智能电动车四小龙”之一的称号,市场期待值一度拉满。
12. 可鲜有人意识到,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并非技术积累或产品力支撑,而是靠巨额资本输血维持的虚假繁荣。
13. 实际上,威马的资金使用效率极低,核心研发进展缓慢,真正的技术创新几乎为零,所有光芒都被短期销量数字掩盖。
14. 换句话说,威马的钱,从未真正投入到决定生死的技术攻坚上。
![]()
烧钱游戏玩脱的 200 亿窟窿
15. 为了打造自主生产能力,威马在温州和黄冈两地分别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超过60亿元。
16. 然而两座工厂建成后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30%,设备闲置严重,远未达到规模效应,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17. 同期每年研发投入约5亿元,看似数额可观,但成果转化率极低,多项关键技术依赖外部采购,自主研发体系形同虚设。
18. 网络上关于其涉嫌抄袭吉利专利的争议持续发酵,尽管没有官方判决定性,但从产品设计到三电系统布局,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19. 行业内普遍认为,威马在三电平台、智能驾驶算法、整车控制系统等核心领域缺乏原创能力,始终未能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
20. 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公司累计亏损高达174.2亿元,平均每卖出一台车就要亏掉数万元,完全是“卖一台赔一台”的不可持续模式。
21. 到了2020年后,威马再未推出任何全新平台或换代车型,产品线陷入严重停滞状态。
22. 智能座舱系统卡顿频发,UI交互体验落后竞品至少两代,电池续航虚标问题屡遭投诉,车主社群怨声载道。
23. 品质缺陷叠加服务缺失,导致品牌形象急速下滑,消费者信任度不断流失。
24. 2022年全年销量仅为2.9万辆,同比大幅下滑;进入2023年更是雪上加霜,月均销量不足500台,基本退出主流竞争行列。
25. 更令人寒心的是,在企业濒临崩溃之际,创始人的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
![]()
26. 尽管官方未确认其年薪具体数额,但多方信源指出,沈晖在职期间薪酬总包可能高达12.6亿元,即便保守估计也远超10亿元。
27. 公开资料显示,他在上海拥有高端住宅,在纽约亦购置房产,生活水准与公司经营状况形成鲜明反差。
28. 一边是数千名员工被拖欠薪资总额超4000万元,供应商账款逾期最长达到18个月,另一边却是高管个人资产不断扩张。
29. 更关键的是,沈晖在危机爆发前已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进行质押变现,动作隐蔽且时机精准,明显带有规避责任的意图。
30. 截至2024年法院裁定结果公布,威马整体负债已达203.67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300%,彻底丧失自我造血能力。
31. 而沈晖本人自2023年9月以“处理海外业务”为由离境后,再未在国内公开露面,彻底失联。
![]()
从贾跃亭到沈晖的避债套路
32. 据知情人士透露,沈晖家人早有移民规划,子女教育安排、海外居所配置均已提前完成,显示出高度预谋性。
33. 待债务全面暴露之时,他人已在境外,国内法律责任难以有效追及,整个过程与贾跃亭当年的操作路径如出一辙。
34. 此类“先融资造势、后抽身离场”的模式再度上演,不仅伤害了投资人信心,也让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蒙羞。
35. 威马倒下之后,最受冲击的是那些无辜的利益相关方。
![]()
36. 根据破产重整信息披露,共有17.34亿元应付账款未能清偿,涉及数百家上下游供应商。
37. 重整方案提出采用“现金兑付+信托受益权”组合方式解决债权问题,但对于15万元以上的大额债权人而言,回收比例极不确定。
38. 多家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因无法承受账期压力而被迫停产甚至倒闭,产业链连锁反应持续蔓延。
39. 更有近15万名车主陷入困境:车辆故障无人维修,OTA升级中断,三电系统保修失效,售后服务渠道全面停摆。
40. 有车主反映,车辆动力电池出现鼓包现象,联系多家授权服务中心均被告知“不再承接威马业务”,最终只能自费更换,花费数万元。
41. 维权群内充斥着无助与愤怒,许多人表示“花钱买了个寂寞”,购车体验沦为一场持久煎熬。
![]()
42. 2024年,深圳翔飞科技宣布介入威马重组进程。该公司与宝能集团存在密切关联,曾参与多个宝能系项目运作。
43. 翔飞方面承诺首期投入10亿元用于恢复生产、重建供应链,并计划重启温州生产基地。
44. 至2025年9月,温州工厂确实实现了EX5车型的小批量复产,生产线重新启动,部分订单开始交付。
45. 这一进展打破了此前“重组无实质动作”的质疑,似乎为威马带来一丝复苏希望。
46. 但深入调查发现,宝能系自身深陷债务泥潭,截至目前已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执行总金额逾85亿元。
47. 其旗下多个地产与汽车项目均已停工,资金链紧张状况未见缓解,能否持续支持威马仍是巨大疑问。
48. 可以预见,即便短期内实现复产,若无稳定资金注入和技术更新能力,所谓的“复活”也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
49. 回望来路,超400亿元资本终究未能托起一个真正的民族汽车品牌,反而在盲目扩张与管理失控中化为泡影。
50. 200多亿债务压垮的不只是一个企业,更是无数普通劳动者、中小企业主和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51. 威马的陨落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长期忽视技术研发、沉迷资本游戏、治理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
52. 当“讲故事融资”取代“踏实做产品”,当创始人私利凌驾于企业责任之上,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53. 贾跃亭式的剧本再次重演,提醒整个行业:新能源赛道不是投机者的游乐场,而是实干者的竞技场。
54. 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尊重市场规律、敬畏用户权益,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走得稳健而长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