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潍坊,大多数人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大概是——风筝。
春天的风一吹,漫天纸鸢起舞,那是潍坊最浪漫的模样。
可你可能不知道,在这座“风筝之都”的东南角,还有一片更壮阔的存在,它是山东第一大水库,也被称作峡山湖。
它的名字听起来安静,但它背后的故事,却是一部实打实的人和水的战争史。
![]()
在这里,曾有十年九决的洪水,也有七万民工筑坝的热血。
有人在洪水里失去家园,也有人在水边重新生活。
如今,它不再是“坏河”,而是流淌着绿色希望的“平湖”。
01
潍坊有一条河,古称潍水,它发源于山间,穿过诸城、高密、安丘,一路奔向渤海莱州湾。
这条河,是山东的母亲河之一,可对沿岸百姓来说,它曾经更像一条坏脾气的龙。
老潍河的性子急,上游山多坡陡,一场暴雨下来,水流咆哮着往下冲。
在没有水库的年代,潍河每逢暴雨就闹腾:今天冲毁庄稼,明天淹没村庄,改道、溃口、决堤成了常态。
老一辈潍坊人常说:“潍河三年两改道,十年九出灾。”
![]()
村口的老人听到打雷,就往高坡跑。孩子从小知道,家门口那条河,不是用来看风景的,是要“敬着走”的。
治理潍河,是老百姓几代人的梦。
从1949年开始,当地政府组织过多次整治工程,修堤坝、疏河道,可每次都被新一轮洪水打回原形。
人力对自然,始终显得太渺小。
直到1958年,一个大决心终于拍板,在潍河上建一座大水库。
这,就是峡山水库的开端。
02
那是一个讲“热血”的年代,1958年10月,峡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
建设现场位于潍坊东南部,横跨昌邑、高密、诸城、安丘四地交界。
最初有3.6万人上阵,主要修筑大坝。
到1959年冬天,人数猛增到7万人,整个峡山坝区,帐篷连成片,饭锅的烟雾笼罩山谷。
那时候没机器,全靠人,一锹一锹的土,一筐一筐的石头,全是肩膀挑、手推车运。
很多妇女也上了工地,她们背着孩子、推着土车,和男人们一起干。
老照片里能看到,一条长龙似的施工队伍在坝顶上蜿蜒。
有人赤脚踩在泥浆里,有人衣服湿透贴在身上,脸上全是泥和汗。
![]()
可谁也不退缩,因为那是一场要“换命”的工程。
山东电影制片厂当年还拍了纪录片《峡山水库帅旗飘》,记录下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
那些镜头里,有口号声、号子声,还有滚烫的青春。
1960年,峡山水库终于建成。
当年夏秋,大雨暴发,潍河水位暴涨,但洪水被水库拦在了坝前。
从那一年起,潍坊再没有大灾。
潍河变得听话了,百姓第一次在雨夜睡了安稳觉。
03
可故事没有在“建成”就结束。
60年代后的几十年里,峡山水库确实挡住了洪水,却也暴露出一系列工程隐患。
1973年,它被列入全国43座病险水库名单之一。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1976年又成立了保安全工程指挥部,开启了漫长的加固改造。
这一修,就是20年。
直到90年代末,峡山水库才焕然一新,大坝更坚固,功能更多元。
![]()
如今的峡山水库,不只是一个防洪设施,它是一座集“灌溉、发电、供水、渔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
它的总库容高达14.11亿立方米,是山东省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水库。
每年,峡山水库向潍坊及周边地区供应2.6亿立方米清水,惠及300多万人。
它不仅让潍河两岸的农田不再干旱,更为整个胶东半岛的城市供水提供了生命线。
有人说,潍坊的工业能崛起,有一半要感谢这座水库。
从农田的麦浪,到厂区的机器声,背后都是峡山湖在“输血”。
04
时间往前推到现在,峡山水库的角色早已超出了治水的范畴,它不再只是防洪的屏障,而是变成了潍坊的生态心脏。
湖面碧波荡漾,白鹭掠水而过,岸边绿树成荫,渔民撒网捕鱼。
为了保护水质,潍坊市政府从2018年起启动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工程。
通过调蓄优化、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措施,库区的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那意味着:这里的水,可以直接作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源。
![]()
更妙的是,这里还带动了新产业。
在水库边的村庄里,农民种起了有机蔬菜,搞生态渔业、发展乡村旅游。
当地政府引导企业注册“峡山湖”系列农产品品牌,认证了65个有机产品。
生态不仅美了环境,也鼓了腰包。
冬天的峡山水库,还有一幕特别壮观——冬捕。
每到十一月,冰面厚得能载人,渔民挥网拉绳,鲢鱼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这场冬捕,不只是劳作,更是一种仪式,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有人说,过去的潍河是一条“坏河”,如今的峡山湖是一面“明镜”。
这镜子里,照着的不只是青山绿水,还有几十年的人心变化。
从“防灾思维”到“生态思维”,从“治河”到“共生”。
05
潍坊人常说,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一根线,而这根线,对这片土地来说,就是水。
如果说风筝是潍坊的“天空”,那么峡山水库,就是它的“根”。
它让这片土地从灾害中站起来,也让无数普通人重新看见生活的希望。
从1958年开工,到今天走过65年,峡山水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它经历过洪水与干旱,也经历过废墟与重生。
在那片14亿立方米的湖水之下,埋藏着的不只是泥沙,还有几代山东人的努力与牺牲。
![]()
今天的峡山湖,已经成了潍坊新的名片,这里既有绿水青山的诗意,也有“生态富民”的实践。
当年挡洪的堤坝,如今成了旅游步道。
当年肩挑手推的工地,如今成了拍婚纱照的圣地。
这就是潍坊的另一面,风筝飞在天上,湖水静在脚下,一个靠双手治水的地方,终于学会了和水共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