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峡大坝,没人不认可它的厉害:拦洪水、发绿电、通大船,守护长江流域28年平安。
但细看相关数据却让不少人揪心:从1997年截流到现在,库区已经堆了21亿吨泥沙。
21亿吨可不是小数,要是堆成一个标准西湖大小的土堆,能堆140个。这么多泥沙越堆越多,真会慢慢堵死水库,让这座超级工程失去作用吗?
![]()
这些泥沙,到底从哪来、堆在哪?
很多人以为三峡的泥沙是“越堆越多没个谱”,其实真实情况比想象中可控得多。
最初专家测算,长江上游每年会往三峡送5亿吨泥沙,按28年算,本该淤积140亿吨以上。
![]()
但实际监测下来,只有21亿吨留在了库区,年均1.1亿吨,连理论值的六分之一都不到。泥沙能少这么多,不是运气好,是源头管控起了大作用。
长江上游多是陡峭山地,雨水一冲,表层土壤就容易被带走,跟着水流进了江里。
![]()
除了细泥沙,还有不少砾卵石、粗沙,这些“大块头”重量沉,一旦水流变慢就容易停下。
不过2013年后,入库泥沙突然断崖式减少,主要是上游建了溪洛渡、向家坝等水库,像“过滤器”一样拦了大半泥沙,再加上沿线种树护土,水土流失少了,源头的泥沙自然就少了。
![]()
再说说堆积位置,泥沙可不是均匀堆在水库里,库尾一带水流最缓,淤积最集中;宜昌到江口镇约110公里的河段,主要堆的是砾卵石。
反而大坝跟前没多少沉积,因为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排沙,水流条件不允许重物在此停留。
![]()
21亿吨泥沙堆着,到底有啥影响?
说泥沙完全没影响是假话,但这些影响远没到“致命”的程度,而且都在可控范围内。
最直接的影响是水库库容会稍微减少,三峡的防洪库容本来就大,21亿吨泥沙只占总库容的3.5%,到现在只让防洪库容少了0.74%,遇上洪水完全够⽤。
![]()
不过库尾的淤积确实会给航运添点小麻烦,部分航段水位变浅,大型货轮通行得格外小心,这也是为啥要专门做库尾减淤调度的原因。
地质安全方面,不少人担心泥沙压得库底沉降,影响大坝稳定。但官方监测了28年,大坝的沉降和变形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没出现异常情况。
![]()
只有少数地质特殊的区域,可能因为泥沙堆积改变受力,有小规模滑坡风险,但早就有专门的监测预警系统盯着,一有动静就能及时处置。
对水里的生态影响也得提,泥沙沉到库底,会让水变浑浊,阳光透不进去,水里的营养物质分布也变了。
![]()
洪水期泥沙多的时候,硅藻长得多;枯水期泥沙少了,绿藻、蓝藻又成了主角,这会影响鱼虾的生存环境。
而且泥沙会吸附水里的污染物,可能让局部水域富营养化,增加水华风险。
![]()
当年说“十年堵死重庆港”,为啥没成真?
其实三峡还没建的时候,关于泥沙的争议就没停过。
有专家担心,宜昌以上河段的砾卵石会被大坝拦住,十年内就堵死重庆港,还会往上延伸,汛期淹了江津一带。
![]()
这个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之前黄河上的三门峡大坝就栽过跟头。
三门峡蓄水才一年,就淤了15亿吨泥沙,库容骤减,差点危及关中平原,后来改了好几次才缓解。
所以大家自然会担心,三峡会不会重蹈覆辙。但28年过去,重庆港不仅没被堵,反而越跑越繁忙,万吨货轮能直达重庆,这到底是为啥?
![]()
关键就是三峡吸取了三门峡的教训,没走“先建后补”的老路。
设计阶段就把排沙当成核心问题,专门做了针对性设计,船闸和泄洪闸比两岸电站低18米,还装了22个低高程的泄水孔,就是为了让水流能带着泥沙冲出去。
而且砾卵石的堆积位置也没在重庆港附近,而是留在了宜昌到江口镇的河段,再加上定期用挖沙船清理,根本没影响港口通行。
![]()
治理泥沙,我们到底用了啥“绝招”?
对付泥沙,我国没靠单一办法,而是搭了一套“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第一步是从源头“减沙”,上游的梯级水库是主力军,溪洛渡、向家坝两座水库就拦了下游近一半的泥沙,现在上游来沙量已经从每年5亿吨降到了1500万吨,降幅超97%。
同时还在长江上游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坡耕地,让土壤不容易被雨水冲走,从根上减少泥沙生成。
![]()
第二步是工程“排沙”,三峡大坝上的冲沙闸、冲沙孔可不是摆设,汛期的时候,这些设施会全力放水,形成强大水流,把库底的泥沙裹着冲往下游。
最核心的是“蓄清排浊”的运行模式:每年7到9月汛期,把水库水位降到145米,趁着洪水把含沙量高的水排出去;10到11月枯水期,再把含沙量低的清水存起来,既不影响防洪发电,又能减少淤积。
![]()
第三步是精准“调沙”,2025年4月和5月,长江委就组织了两次库尾减淤调度,让水库日均出库流量最高达到12000立方米每秒,硬生生冲掉了195万立方米泥沙。
其中147万立方米是在防洪库容里冲的,相当于直接把淤掉的库容抢了回来。
从2010年到现在,这样的调度已经做了7次,累计冲沙2855万立方米,库尾淤积的压力大大减轻。
![]()
为啥不用抽沙船?
有人会问,既然泥沙堆着麻烦,为啥不用抽沙船直接抽走?其实不是没考虑过,而是综合下来,抽沙船根本不适用。
首先是生态不允许,抽沙船靠高压水枪冲河床,会把河床的植被全破坏掉,浑浊的泥水还会污染水质,影响周边居民喝水,甚至可能冲垮附近的桥梁和堤坝,风险太大。
![]()
其次是技术不达标,三峡库区底部有近10米厚的鹅卵石,普通抽沙船根本抽不动;大型抽沙船又太沉,在库区里作业容易搁浅,还可能影响航运安全。
还有就是管理问题,要是允许抽沙船作业,很可能引来大量不法船只乱采滥挖,不仅扰乱市场,还会破坏长江的河道生态,反而得不偿失。
对比下来,“蓄清排浊”加上精准调度,既不用破坏生态,又能高效排沙,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
未来100年,三峡还能靠谱吗?
很多人关心,现在泥沙能控制,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会不会还是堵死水库?答案是:完全不用慌,三峡的长期安全有实打实的保障。
官方早就做过测算,按照现在的淤积速度和治理措施,就算再过100年,三峡还能保留85%的防洪库容,完全不影响核心功能。
![]()
而且现在的治理技术还在不断升级,“数字孪生三峡”系统已经上线,能实时监测库区每一处的泥沙分布,就像给水库装了“千里眼”,哪里淤积多了,能马上发现。
基于水文、泥沙运动规律开发的预测模型,还能提前算出未来一段时间泥沙会堆在哪、堆多少,让调度方案更精准,这项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还有水沙联合调度技术的优化,现在能用电脑算法把防洪、发电、排沙的需求统筹起来,不用顾此失彼。
![]()
结语
泥沙淤积是全世界水库都头疼的难题,不管是国外的大型水库,还是我国早期的水利工程,都没少受困扰。
但三峡大坝用28年的实践,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21亿吨泥沙看似可怕,只要找对方法、提前布局,就能做到可控、可治、可持续。
![]()
从三门峡的教训到三峡的成功,我们走的是一条“吸取经验、不断创新”的路。
未来,三峡大坝还会继续稳稳矗立在长江之上,用它的力量守护江河安澜,为沿岸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
#冬日生活打卡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