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里盒马、美团小象、京东七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这些平台上,你可以足不出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最快在半小时之内买到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商品。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平台“30分钟送达”的便利承诺背后,是生鲜电商仓库分拣员“每天3万步,1品3毛钱”的残酷生存现实:自你下单的那一刻起,算法倒计时的催促和主管的谩骂,驱使他们的双脚必须跑起来,在狭窄逼仄的货架之间闪转腾挪,帮助顾客挑选商品。即使提着一箱24瓶的矿泉水,也丝毫不会降低他们奔跑的速度。
在高强度的劳动状态下,作为算法系统肉体延伸的分拣员,以损耗自己身体健康的方式维持着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此外,对分拣员的严苛控制反而成为平台冲击菜市场的武器,而菜市场的消失意味着无论是劳动者还是消费者,都失去了一个以食物为媒介进行交流的机会。
在食日谈第55期播客中,京东七鲜的前分拣员何思齐向大家分享了他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和经历。本文即是由这一期播客内容整理而成。
![]()
本/期/嘉/宾
![]()
何思齐|长期关注劳动者权益的社会工作者。跑过外卖,做过分拣。目前为自媒体人,致力于为劳动者发声,让被忽视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本/期/主/播
![]()
玉阳|食通社编辑,关注流动社会中的劳动议题。
![]()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1
入职前的心理测试
何思齐:今年6月的时候没有工作,就想趁着这个时间去了解一下平台分拣货物的工作流程。因为我对平台劳动一直比较关注,以前也做过外卖骑手,对外卖行业的前端配送比较熟悉,但对平台后端的配货情况不是很清楚。
玉阳:是的,现在网络上关于分拣员的经验相对较少,以往我们可能把平台的便利归结于外卖员,但其实在生鲜电商的分工中,分拣员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你最初是怎么入职的呢?
何思齐:通过在招聘软件上搜索,我发现住处附近的一家京东七鲜超市在招人。面试的时候,人力把我带到仓库现场,主管问我之前有没有干过,说这个活可是很累的,能干的话明天来试岗,试岗相当于是兼职,按时薪算一个小时20多块钱。
![]()
◉北京某京东七鲜超市门店。摄影:玉阳
何思齐:本来让我试三天,但是两天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让我提前转正。当时签劳动合同的过程很有意思,他还要我做了一个心理测评。我答了很多题,包括你跟同事之间出现矛盾,应该怎么处理,打人或者友好沟通?出了很多这样的题目。据我的朋友讲,这些题类似医院的抑郁症测试,可能想通过这个题看你有没有极端倾向,我合格了。答完之后我问为什么要测这个呢?人力说现在什么人都有。
玉阳:所以这类测试也说明分拣员是一个压力非常大工种?
何思齐:我觉得应该会有这方面的一个考虑,他们最初对我的担忧就是怕我坚持不下来,因为这个工作没有其它的,就是很累。
天乐:那你们那里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分拣员呢?
何思齐:工作微信群里应该有20人,但分拣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比如说我第一天试岗的时候,一个大哥还问:“你是刚来的吗?”我说是,然后他就一直冲我笑。结果没两天,这个人就不见了。
2
日行3万步
玉阳:我在网上也看到,你们基本上是在一个比较狭小的仓库里面,边跑边从左右货架上拽出商品,然后放到袋子里,一天下来能跑到3万步,这是分拣员的一个基本操作吗?
何思齐:那段时间我没有微信步数,但我的同事都讲自己每天是3万步。奔跑应该算是我们2/3时间的常态,因为1/3的时间不属于高峰期,我们还能坐那休息,一旦高峰期来了就要奔跑起来。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主管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他说其它门店已经出现分拣员把老人撞倒的情形,大家拣货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撞到顾客。因为七鲜超市的布局是前面是超市,后面是仓库。我们很多货需要去前场的超市拣货,所以在人多的时候我们也得跑。我们最烦恼的就是8点打折的时候,有很多老人家,他过来等打折商品,我们就出不去。
![]()
◉分拣员在奔跑中还要攀高找货。摄影:何思齐
天乐:超市和库房是多大面积?你们怎么决定是去前场拿还是去后面的库房拿货呢?是有什么设备会告诉你吗?
何思齐:超市应该有200平左右。地方不大,就是需要到处跑,因为前场超市是分果蔬和肉类两个区,你要不断地去转,其实我们最烦的单就是既有前场又有后场。我们分拣员有几个工具,主要的工具是PDA,就是我们经常看到那种类似手机的设备。顾客的下单信息,我们都是通过这个设备来获取的,上面会显示产品在前场还是后场。
![]()
◉推着手推车的分拣员正在前场超市使用PDA拣货。PDA全称为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中文名为“个人数字助手”,是一种多用于物流快递、零售行业的手持设备。摄影:玉阳
玉阳:来回踱步是非常累的事情,因为我之前干过快递,快递的空间可能更小一点,即使你不跑,就来回走着折返,脚都受不了。那你第一天下来之后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回家之后倒头就睡?
何思齐:第一天其实有一些新鲜感,因为有一个师傅带我用他的设备,超时什么的跟我也没有关系。还有一些小成就感,甚至觉得自己又新掌握了一份工作。但另一方面就是脚特别疼,回家也的确很累。
玉阳:所以小象还有像叮咚这些生鲜电商承诺的“30分钟送达”,其实是分拣员和外卖员合作的一个结果。那顾客下了一单之后,能给你们多少时间去拣货呢?
何思齐:正常来讲一单是9分钟,不管一单里边有多少个商品,比如说可能只有一个小米辣,也是9分钟,有两箱矿泉水或者四五个西瓜,也是9分钟。但这9分钟不是固定的,系统派进来的时候是给你9分钟时间,如果我们一直没有人接单,这个时间还在走,等到我接的时候可能就剩5分钟了,那么我就要根据这5分钟来分拣。
![]()
◉PDA页面右上角的红色数字,意味着分拣员已经超时。摄影:何思齐
何思齐:我们分拣员分两类:一类是兼职,一类是全职。兼职是按单给算钱的,一单是1块8毛5,这一袋子里不管你是装的1个还是20个品,它都是1块8毛五。但是全职是按品算钱的,比如说这单可能只有1品,那我只能拿到3毛钱。系统给兼职派的都是大单,因为大单不管有多少品,你只能拿1块8毛5,然后给我们全职派的都是小单,有的时候我这一下午到手的都是这种1品小单。最初的时候我就感觉这是很明显的猫腻,后来我去求证,主管说就是系统故意这样派单的。
天乐:这个PDA把员工的时间锁死了,它更方便生鲜平台用这样一种方式逼着员工更高效地工作,正常的超市员工相对来讲不会像分拣员那么紧张。
玉阳:你们会觉得按照重量去算这个单费会更合理呢?毕竟拎着重物来回跑是更累的。
何思齐:我觉得重量应该算一点,我们经常接到这种5升的矿泉水,或者一箱24瓶的娃哈哈矿泉水,我搬起来麻烦,外卖骑手搬起来也麻烦,接到这种单我们也会骂一句。
天乐:那你们是像滴滴车司机那样被迫接单吗?还是也可以像骑手那样有个骑手大厅去抢单?
何思齐:我们抢不了单,只能用PDA枪接单,来了一单之后,也看不到里面有多少商品。完成这一单后,我们有个打印机能打出小票,之后它才会给你派下一单。我们这里和外卖一样,也有单王。在这里,如果想多挣钱的话,得做到这几点:第一,脚板子要硬,就是你要能走;第二,脑子要快,你要记住商品在哪个库位放着,来单的时候我就要有个印象要怎么走这一单,路线要设计好;第三,手也要快,一个是到了库位之后,立马就要把商品拣到框里边。还有一点,打包的时候手也要特别快,一个新人跟一个熟练的老人的打包速度完全是不一样的,你手快的话效率就高,那么你这一天拣单的效率就会高。
![]()
◉分拣员正在快速打包中。摄影:何思齐
天乐:那其实挺考验人的,比方说酸奶有5个口味、8个品牌在那摆着,你得非常熟悉才行。
何思齐:酸奶本身是放在固定的一个区域,比如说第六区域第一排都是酸奶,但是很具体的位置,你要常去跑才能记在脑子里,有句话叫作“干中学”。
3
“日常没有尊严”
玉阳:那你大概用了多久,就适应了这个工作节奏?
天乐:这能适应吗?
何思齐:其实天乐讲得很对,从来没有适应过,就是忍着呗,因为没办法就得忍着。我离职之后,就适应了。
天乐: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每天结束肯定很累。然后如果你能充分休息,第二天觉得自己又能干了。
何思齐: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我只要干着活就没有那么累,但一旦歇下来就特别累。每天晚上回家之后,我往那坐一会,就感觉好累,休息比不休息反而要感觉更痛苦一些。我早晨8点上班,一般要到晚上9点下班,13个小时,然后我每天骑自行车下班,到家就9点半了。每周单休一天,但周末不允许休息。
天乐:那工作量还是挺大,13个小时乘6,你这个是896,比996还多1个小时。
何思齐:不止13乘6,周一到周五可能给你排12或13个小时,但是到周六、周日就会给你排14个小时。12-14个小时,我们能完成100-200单这样一个单量。我在那干了31天就减了五六斤,因为在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下,你的休息时间也是有限的,吃饭也吃不好,经常随便垫吧一口就拉倒了。
其实并不是一天每个时间段都有单,13个小时的活,我们8个小时就能干完。但为了保证平台的运力,就需要长期有人在那里坚守,确保能及时响应。就算闲的时候也不让我们休息,有时候下午单少,主管会让我们站起来去整理库位。以前整理库位是有专门的理货员来做的,但平台后来把这个岗位撤了,让分拣员整理。
![]()
◉分拣员某天完成的拣单量。摄影:何思齐
玉阳:在各种生鲜平台模式里面,前置仓这种模式在商业上是比较有前途的,看来还是以严苛的劳动控制为代价的。
何思齐:我们主管经常骂人,动不动就把你叫过去数落一顿。听他数落完,我这一天工作的心情都会受影响。主管主要是坐在椅子上看数据,如果我这一单要超时了,他就会开始喊我,我甚至在前场超市拣单,就能听见他喊:“怎么又超时啦!这个单怎么了?”这个时候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本来我就超时了,他一催我就更着急了。我觉得被点名批评是我最窘迫的一个状态。
我们有几个同事,出现的客诉特别多,导致我们主管被七鲜超市的系统拉进了一个“小黑屋”,上面要求他们来处罚这些分拣员,其中一个处罚方法是让员工手抄打包规范,拍照发给主管。其实当时遇到这个事情我感觉挺不可思议的,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被随意摆弄,完全没有尊严,但现实是大家都抄了。可能对分拣员来讲,只要不罚钱,这种方法也能接受,只是对我个人的冲击挺大的。自从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发现实际上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在职场或者是打工的区域,资本对我们的管控其实是最严的。我们这些分拣员,在这一天工作时间里日常没有尊严。
![]()
![]()
◉分拣员抄写的打包规范。图源:何思齐
4
又是付费上班的一天
何思齐:在我所在的七鲜超市,一方面分拣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前场的工作人员也有压力。我遇到一个杀鱼的大姐,她压力就很大,为什么呢?比如说我这一单的线上顾客要求鱼要宰杀,她就得给我杀鱼。另一方面,前场的顾客也要找她杀鱼,但是鱼档只有两个人,人手不够用,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暴躁起来了。有一次,一个顾客下单买了虾,要求去虾线,非常耽误时间,这单我就超时了。这位大姐就在那一直骂,就是大家经常能听到、想到的那种骂。
天乐:所以提供海鲜宰杀对消费者来讲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我在家里就能拿到宰好的鱼直接下锅,做起来很方便,但在你们的工作现场就没那么愉快。那去虾线的服务是你们APP上提供的选择还是顾客自己加的?
![]()
◉七鲜超市的生鲜加工区域。摄影:玉阳
何思齐:你可以备注,有备注我们就一定要遵守,如果你不遵守,顾客就可以投诉,就会影响这个站点的数据。
天乐:要不我们把这段删了,不然大家都去提这种无理要求。
玉阳:投诉会有一些罚款吗?
何思齐:有的,比如我这一单如果出现了客诉,那么就会直接罚20到30块钱,我这一单可能本来就两三块钱或者几毛钱。我刚上班的那几天经常跟同事说:“又是付费上班的一天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一直有客诉。
天乐:还有什么样的客诉呢?
何思齐:我之前提到的要被罚手抄规范的客诉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说:一个单里边有6个商品,我们需要用PDA扫描这6个商品的条形码才算完成这一单,如果有一个商品找不到,一开始我的办法就是继续找,等找到也超时了。后来我知道了有一种办法可以规避超时,就是“过码”。每个商品都有一个码,会显示在PDA上,在我找不到商品的时候,其他分拣员会让我先“过码”,也就是直接输入数字编码,不用扫描,这单也算完成了。但同事给我找到之后,我自己打包的时候又容易忘记这一单本来是少东西的。这个时候顾客就很容易投诉,如果想避免投诉,就需要我自己在七鲜超市的App下一个补送单。比如说我自己下单买一瓶水,水我自己留着,然后让骑手把遗漏的商品送过去。虽然自己也喝上水了,但运费最后还是相当于我自己付的,这也是付费上班的一天。
![]()
◉收到客诉后,针对分拣员的处罚通知。图源:何思齐
玉阳:那我可能要反思一下。因为我做过外卖员,所以我点外卖,外卖员如果超时了,我就比较理解,因为我知道他在路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如果我点了小象超市的东西,收货之后发现里面少了东西,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理解怎么会少东西。
天乐:人的同情心好奇怪啊,不亲身体验就很难产生。
5
“生理期还要进冻库”
天乐: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确实受到了压迫,但现金收入还可以。很多人会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学历和技能,至少在这个工作里靠出卖体力还能拿一万多。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何思齐:计件工资会给分拣员带来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多劳多得,但实际上我们付出的时间是超长的。
天乐:那你观察到是什么样的人在做分拣员呢?虽然流动率很高,但还是有很多人干这些工作。
何思齐:都是30 岁左右的年轻人,40岁就算年纪大的了。一个40多岁的大哥,江苏扬州的,他明显就比其他年轻人稍微慢一点,处理问题也差一点。女性可能偏多一点,我们有一个女同事,好像自从这个超市开业,就一直在那里工作,她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是因为这个地方给她交社保。我们分拣员里面的女性有一个特点,实际年龄不大,但看起来很显老,可能就是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导致的。
还有一个24岁的女同事,她力气比较小,我们有时候会搭伙去冻库拉冰袋,用来打包。我对她说拉冰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前几次她都叫我了,但有一次她自己搬了三筐冰袋,一筐20斤左右。我问她这么沉怎么自己搬了?她就很飘飘然地说:“在外面打工没办法,你不干咋办呢?”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刻,她的性格非常厉害,非常坚强。
![]()
◉后场的冻库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很多分拣员不愿意进去拣货。摄影:何思齐
天乐:如果女性在生理期,做这种工作真的很难。
何思齐:对,有的时候,一些女同事可能在生理期,但是还要去进冻库或者冷藏库,这对她们的损耗非常大。我们的单王每天工作时间特别长,导致她生理期已经不稳定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挺感慨的,实际上她一天跑 200 多单,或者一个月赚到那么多钱,背后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如果说我付出这么多的劳动时间,挣到的肯定不止1万。在七鲜超市,分拣员跟外卖骑手是在同一个场域工作的,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特点:想挣钱就必须付出很长的时间。每天都要熬着,时刻等待算法给他们派单。
玉阳:是,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一天挣多少钱,但是没看到后面那么辛苦,不知道在这份工作之后劳动者的处境如何,比如说对他身体的损害,或者未来职业发展是怎样的。
何思齐:没有什么职业发展,就是耗材。
6
每天消耗7500个塑料袋
玉阳:有分拣员吐槽自己打包的时候,手指撵塑料袋撵得都起茧子了。你们一天大概能消耗多少塑料袋呢?
何思齐:之前主管在工作群里发过一个数据,7月26号下午3点多,我们总共跑了1471单。我自己算了一下,如果按这个进度,到晚上11点半下线,应该能有2500单甚至更多。如果我们按照一单平均最少要用3个塑料袋的话,保守估计需要7500个塑料袋,如果有冻品或冷藏品,同时还要给他配备相应的保温袋,另外还要配备1-2个冰袋。所以这一天消耗的塑料袋、保温袋、冰袋的数量还是挺大的。
![]()
◉货架上满是被塑料袋包裹的商品。摄影:何思齐
天乐:还有就是水果和蔬菜得单独用塑料盒包装,甚至饮料的外面也要裹一层塑料。我们经常说塑料包装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它的材质是塑料,而在于它只被使用一次。那七鲜超市有没有可能去做回收的工作呢?比方说,货物送到之后,顾客把东西拿出来,塑料袋或者保温箱留下,现在顺丰开始有这种服务了。
![]()
◉七鲜超市被塑料包裹的水果们,其中西瓜还配备了一次性塑料餐勺。摄影:玉阳
何思齐:京东七鲜目前在这方面应该是没有任何想法,但如果他想做的话也是可以做的。比如说你多次在线上下单,那么在下一次配送的时候,可以把上一次的塑料袋或者保温袋给骑手就可以了。也可以出台政策,回收一件塑料袋,平台可以给顾客增加积分。
天乐:但这里对企业来讲有一个风险,就是消费者对这个事情不买账,不愿意接受二手的袋子,因为很多人对环保是无感的。
7
电商冲击菜市场
我们失去了什么?
玉阳:思齐的分享把当下生鲜电商平台对菜市场的冲击给具象化了。平台对分拣员的严苛控制似乎成为冲击菜市场的武器。天乐有什么感受吗?因为你一直关心人们如何获取食物,如何好好吃饭。
天乐: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事情,以前我们买东西,还有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过程,现在好多人不愿意去菜市场,觉得每次去菜市场都要跟菜贩子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电商和超市就很好,明码标价,不怕被坑。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超市的工人是什么工作状态?电商前置仓的工人又是什么工作状态?分拣员、理货员、外卖员真的很像一个大的系统的肉体延伸,肉身只是在做数据系统没有办法完成的工作,不需要任何的情感。不像菜市场,起码是个活的市场,是一个交易场所和沟通场所,有一些人跟人打交道的东西在。
今天很多年轻人因为吃饭靠外卖,买菜靠送货上门,就觉得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跟人打交道了。其实这种生活状态也会延伸到跟同事、家人,甚至是跟朋友的关系上。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不停的磨炼,肯定有正面也有负面,但如果我们都不磨炼,人就变成只跟机器交流,这种状态让我很不能接受。
![]()
◉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菜市场,正面临着生鲜电商的极大冲击。摄影:天乐
玉阳:除此之外,我们也并不确定,电商所提供的食物是否更好吃、更健康了。我之前在小象超市买到的西红柿,里边的籽和汁水不是液体状态,而是凝固的。整个西红柿里面是镂空的状态,吃起来也一点西红柿的味道都没有,我查了一下说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使用催熟剂导致的。虽然平台对分拣员的压榨已经非常严重,但是之前看到有分析说,生鲜电商平台配送一单的履约费,加上分拣员和外卖员的费用,可能是 10-13 块钱一单,所以他们的运营成本压力依然很大,那么是否会在上游供货端的产品层面缩减成本?这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
天乐:思齐干完分拣以后,还会在这些平台下单买食材吗?
何思齐:我会下单,但是不多。其实我在线上平台下单最多的时候,就是我在干分拣员的时候。因为我对那些商品很感兴趣,比如在拣单的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包吐司,我早上又没时间吃早饭,就下了单。后来不干分拣员了我就很少线上下单了,因为自己的时间也多了,就能去超市或者菜市场线下买菜了。
实际上我自己点单,晚到几分钟,我不会这么在乎。但平台是非常在乎数据的,要保证规定时间内送达,所以他们为了企业的高效率形象,就要从上到下把这个责任压实,最后就体现在我们分拣员每天的劳动上了。
玉阳:是的,就是说什么也要保证顾客下单 30 分钟之内必须送到。因为之前外卖员也是一直默默无闻的,但是直到某一天,外卖员突然就被关注到了,现在网络上关于分拣员的经验相对较少,我们也希望通过思齐今天的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生鲜电商平台运转背后,分拣员正在经历什么。
-这是食通社第759篇原创-
100个喂养我们的人
是谁,在用他们的双手、智慧和生命,支撑着我们的一日三餐?他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挑战与憧憬、困惑与希望?
你碗中的米饭,盘里的蔬菜,手机里下单的每一份餐食,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现实世界。为了触摸这个世界的真实脉络,食通社的播客食日谈开启了系列节目——“100个喂养我们的人”。通过追随100位从业者的鲜活经历,绘制出一个关于“食”与“农”的职业图谱,呈现食物背后最真实的生命经验。
整理:李晔
编辑:玉阳
版式:小寸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
![]()
![]()
![]()
![]()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标我们,不错过更新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 扩散美味知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