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天前的10月15日,作为2025年6月创业板新受理19家企业之一的南网数字成功获得了证监会注册同意,从递表到拿文仅用时3个月零18天,这个速度远远地将其他18家企业抛在了身后。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截至11月13日,在剩下的18家企业中,14家处于中止状态,仅4家回复完首轮问询,这其中无锡理奇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理奇智能)首轮问询回复最晚,在早于大普微一天递表的情况下,首轮问询回复披露却是晚了整整71天。
进一步观察发现,理奇智能从受理到收到首轮问询用时15天,高于上述19家企业平均值的14.8天,其2024年净利润2.99亿元也是高于19家企业净利润平均值的1.64亿元。
从首轮问询回复所耗时来看,南网数字用时最短仅40天,大普微用时次之45天,尚水智能用时了68天,欣兴工具则用时114天,但理奇智能整整耗时了118天才回复完首轮问询,那么到底是什么难题难住了理奇智能?
随着11月12日理奇智能首轮问询回复在深交所官网正式披露,诸多审核问答细节一一披露,被重点追问的除了市占率由2023年27%突增至2024年的43%,更在于委托研发项目密集于2023年和2024年签订,研发人员去年又突然激增了69.35%,且研发费率又远低于可比公司,这一研发强度或难以支撑起创新性标签,如何保持技术及产品竞争优势就成为了深交所的重点追问。
在创业板闯关的路上,真正考验理奇智能的是能否经得起监管层的严格追问,尤其是在2025年9月的上市审核敏感期技术副总突然离职,会否对后续研发带来负面影响就引人关注。在当前监管对创业板企业创新属性审核更趋严格的背景下,理奇智能是否具备成长性创新型可上市企业的根本条件,正在成为核心质疑。
业绩增速骤降背后毛利率下滑
议价能力难言乐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财报中,理奇智能那营收扣非净利润增速双双骤降的下滑曲线。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截止11月13日),深交所共召开了8次创业板上市委审议会议,在上会现场有7家企业被重点问询了"业绩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如果理奇智能未来上会,其如何作答呢?
客观的现实是,在过去的三年中,理奇智能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已经得到证明。
![]()
从2022年扣非净利润的4067.37万元至2024年时的2.73亿元,理奇智能三年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159.13%,营收复合增长率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实现了87.45%的增长。
在高增长背后,难以掩饰的是,在2024年,理奇智能营收扣非净利润增速出现了骤降——仅分别增长了26.32%和24%,较2023年三位数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要知道在2023年其营收扣非净利润增速可是分别高达178.17%和441.51%。
更需要关注的是,据GGII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中国锂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从1000亿元下降至550亿元。不仅如此,在2024年同行业公司尚水智能、宏工科技、先导智能、金银河等经营业绩均出现了不同幅度下滑,营收平均值同比下滑了27.43%的情况下,理奇智能却在2024年收入实现了逆势增长,这是为什么呢?
而如果剔除比亚迪收入和评估增值影响后,理奇智能2024年收入则较2023年同比下滑了18.66%。
这就不禁引人质疑,理奇智能是否还能保持业绩增长的持续性?
一个引人注意的是数据是,虽然营收在增长,但理奇智能新增国内订单金额却从2022年时的20.55亿元,骤然下降至2023年的11.05亿元同比下滑了46.22%,2024年仅为6.90亿,今年上半年更走低至6.47亿元,显然新增国内订单金额与营收增长出现了错配的局面,这是否合理?
更令人不解的数据是,在今年上半年,理奇智能主营收入同比增长了52.13%,但同期同行营收增速平均值仅为7.91%,理奇智能又是如何实现主营收入大幅增长的呢?
在首轮问询中,深交所就要求论证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否存在期后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理奇智能也坦然承认的是,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制造领域,设备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如果锂电池行业扩产速度放缓,且未能及时开发其他下游领域新客户,则公司存在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业绩下滑的风险。
令人担忧的还有,理奇智能剔除存货评估增值影响后逐年下降的毛利率,不由得不让人对其盈利前景产生了怀疑,议价能力更是难言乐观。
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理奇智能剔除存货评估增值影响后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41.93%和2023年的40.08%,至2024年已下滑至35.97%,到了2025年上半年整体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已跌至31.20%。
理奇智能在回复函中承认,为维护战略合作关系、稳固市场份额,在项目招投标环节采取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报价策略,导致产品定价承压。
而面对毛利率高于宏工科技、低于尚水智能,监管部门问询中就要求结合其他产品及改造、售后服务业务的具体内容、成本构成及定价机制,分析高毛利率的原因及合理性。
此举反映出监管层对理奇智能高毛利率的谨慎态度,一旦高毛利率不可维系且持续下滑难免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得不审慎审核。
申报前研发人数突然跳跃式激增
400项专利背后创新性贴合度不高
作为一家年营收突破21亿元、下游客户高度集中于锂电池生产企业,理奇智能IPO表面上看似已具备所有通关要素。
然而拆解其技术研发细节,理奇智能在申报前相关指标突然跃升就引人质疑是否存在突击研发的嫌疑。
![]()
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在2023年底,理奇智能研发人员仅有124人,而到了2024年底研发人数就猛增至210人,直接增加了86人同比增长了近七成。人数飙升对应的是项目数量的激增:2023年末新增了154个研发项目,到了2024年新增研发项目就走高至167个。
不仅如此,在2022年,理奇智能新签委托研发合同数量还仅为1个,但在2023年和2024年却突分别增至5个和6个。
而这种在申报前指标跃升的走势却未能在核心指标上同步体现技术厚度。
数据显示,在2023年、2024年,理奇智能研发投入分别为4684.32万元和7664.16万元,2023年占当期营收比重仅为2.72%不足同行均值的一半。但到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猛增了63.61%,不过占营收比虽提升却仍未突破4%。
更值得注意的是,理奇智能的研发费用率一直明显低于同行,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72%、2.72%、3.53%、3.70%,而同行平均值分别为6.62%、6.44%、7.33%、6.74%,这意味着理奇智能在技术投入上并未超车同行,反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另外,理奇智能在创新性上的表现也显得较为薄弱。
众所周知,专利技术的多少,是拟IPO企业用以证明其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的重要指标。
据理奇智能IPO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拥有的专利多达400项——这一数字表面上看是足以证明其技术创新性和创造性。
但细究理奇智能拥有的400项专利背后,其与三创四新定位的贴合度并不乐观。
招股书显示,理奇智能的确拥有400项专利,但其中338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3项,真正体现技术先进性的发明专利仅29项,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专利占比仅7.25%,实用新型占比却高达84.5%。
与五家同行可比公司相较,理奇智能29项发明专利仅高于纳科诺的27项和宏工科技的16项,远低于先导智能发明专利90项,并没有显著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理奇智能这仅有的29项发明专利,皆是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的。也就是说在今年11个月的时间里,理奇智能的研发团队再无一项发明专利获得。
众所周知,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监管层更反复强调拟IPO企业需严格符合创业板板块定位,研发投入应客观真实、经得起检验,这对于发明专利薄弱,研发费率持续低于同行的理奇智能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是否符合创业板的定位存疑。
上市审核敏感期技术副总突离职
遭疑后续研发会否带来负面影响
更让人对理奇智能技术研发先进性持怀疑态度的是,在上市审核关键期,一位被其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副总突然离职,就不得不让人猜疑理奇智能研发受创的可能性有多大。
![]()
理奇智能在其IPO招股书(申报稿)中自述专注于物料智能处理系统的研发与创新,直言在智能化整线、配料输送、混合反应、分散乳化、干法压延、集成控制等方面掌握了多项行业突出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专利400项。
"如果公司因关键技术保护不力、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原因导致核心技术外泄或被竞争对手盗用、模仿,将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理奇智能明确指出。
而理奇智能的担心正在悄然变成现实。
在2025年6月26日,理奇智能向深交所递交的最初IPO申报材料中,其认定的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共有五名,分别为副总经理、理奇智能研究院负责人李庆凯、理奇智能研发中心研发总监戈文华、理奇智能研发中心研发总监马正光、理奇智能研发中心应用专家孙振德、无锡罗斯技术中心负责人陆文周。
然而在2025年11月10日,理奇智能更新的最新一版IPO招股书(申报稿)中,理奇智能研究院负责人被替换成了戈文华,李庆凯因个人原因离职了。
据理奇智能早前披露的李庆凯个人简历显示,其1983年出生,在理奇智能任职两年左右。
自2023年9月,李庆凯加入理奇智能之后,任理奇有限、理奇智能研究院负责人;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任理奇智能副总经理,其也是公司仅有的四名高管之一。
招股书披露,李庆凯主导多个智能制造研发项目,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深厚的技术积累与超百人研发团队管理经验。基于赋能锂电池绿色生态循环技术,着重领导研发具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清洁绿色的智能制造装备,同步推进锂电回收项目研发。
另外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李庆凯此前在理奇智能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性。
在研发团队中,薪水多少虽然并非衡量员工价值的唯一标准,但却足以彰显其在团队中的地位。
![]()
据理奇智能在2025年6月披露的首份IPO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李庆凯在辞职前的2024年收入不仅是被理奇智能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中最高收入者,更是整个理奇智能中薪酬第二高的人仅次于实控人陆浩东年薪的249.93万元。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李庆凯个人从公司领取的年薪为150.52万元,而其他四位被同样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陆文周、马正光、孙振德、戈文华同期年薪分别为110.60万元、102.66万元、65.40万元、47.20万元,皆低于李庆凯。
在公司任职两年的技术副总突然在上市审核敏感期的2025年9月离职,在理奇智能尚需进一步证明其技术竞争优势时,李庆凯的离职,恐怕是其IPO早前未有预计到的变量。
而理奇智能在招股书中仅仅用一句因个人原因离职来解释,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的同时,也难免让人质疑李庆凯的离职是否为公司上市及后续研发带来负面影响。
实控人低价受让股权拿走1亿分红
资金面充裕又补流2亿必要性存疑
翻阅招股书和回复函,实控人不仅多次低价受让公司股份,还在IPO前拿走了1亿分红格外惹眼。
招股书显示,2022年5月20日,理奇智能新增注册资本200万元,由无锡志诚合作为公司新设股权激励平台以人民币400.00万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200.00万元,其中实控人陆浩东在无锡志诚合持有115.00万元出资额。
紧接着在2022年6月,宁波盈余将其持有的公司全部41%股权以471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陆浩东,陆浩东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受让宁波盈余的合伙份额,2022年一次性确认股份支付费用3116.15万元。
六个月后的2022年12月15日,宁波志宜作为公司新设股权激励平台以人民币765.00万元认缴了新增注册资本170.00万元,其中陆浩东持有29.61万元出资额。
在申报前一年的2024年6月,根据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实际控制人陆浩东在无锡志诚合持有的合伙企业份额系作为公司股权激励的股权池。截至2024年6月30日尚未全部授予给具体激励对象的,剩余部分不再授出,陆浩东所持剩余份额(42.08万股)归属陆浩东本人。
还是在2024年,陆浩东又以低价受让了离职员工退还的合伙份额,且无服务期,按照最近一次评估的公允价格与员工退出价格的差额一次性累计确认股份支付费用866.01万元。
引人关注的还有,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理奇智能分别实施现金分红4515.48万元、5395万元、3118.31万元,合计1.3亿元,按照陆浩东控制公司85.27%的股份计算,分走了1.11亿元。
而在持续两年半分红了1.3亿元之后,此次IPO,理奇智能又要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
大手笔分红后再补流的操作,显然与当前监管层倡导的"融资为主、股东回报适度"的IPO原则背道而驰,也让投资者对其资金使用和未来盈利模式产生质疑。
更需要说明的是,理奇智能今年上半年账上货币资金有2.9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更高达3.9亿元(理财产品5,004.40万元+结构性存款3.4亿元)。报告期各期末银行存款余额增长较快,复合增长率更高达145.94%,理奇智能在账面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此次IPO仍计划募资2亿元补流就引发了外界对其必要性的质疑。
慧炬财经注意到,在报告期内,理奇智能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各期余额均为零,截至2025年6月末不存在有息负债。
虽然在今年上半年理奇智能资产负债率为71.05%,但主要受合同负债余额(今年上半年高达24.79亿元)占负债总额比重较高的影响,未来不需要以货币资金流出的形式予以偿还,偏高的合同负债金额也意味着公司收到客户的预付货款较多。
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理奇智能还有4.38亿元的应收账款,如能做好催收工作,其资金面无疑将更加充裕,完全没有必要向投资者伸手要钱,难免被投资者质疑有"圈钱"嫌疑。
在回复函中,理奇智能试图以"改善资本结构,缓解竞争压力"等理由解释,然而从财务结构看,其并无短期流动性的压力。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要督促拟上市企业树立正确"上市观",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就理奇智能的IPO来说,是否有"过度融资"的嫌疑呢?
耗时了4个月零11天才回复完首轮问询的理奇智能正遭遇毛利率持续下滑的困境,又叠加技术副总突然离职研发能否保持先进性存疑,其需要多久才能走到上会现场,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