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的那个冬天,冷得钻心。
外头的战报一张比一张凉,东北丢了,现在轮到徐州这片中原大平原了。
几十万国军精锐陷在里头,像一锅快要煮烂的粥。
就在这节骨眼上,最荒唐的一幕上演了:负责前线指挥的杜聿明,一个肺结核、肾病缠身,已经打包好行李准备去美国看病的人,接到了一个让他必须掉头回去的电话。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场,怎么能用一个半截身子都快进医院的将军?
难道偌大的国民党,那么多黄埔出来的将领,就挑不出一个能打的、身体好的来顶替?
这背后藏着的东西,比战场上的炮火要复杂得多。
这盘棋的关键,不在于谁最能打,而在于谁是蒋介石手里最顺手、最放心的一颗棋子。
其实,蒋介石的桌上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摆在那儿——宋希濂。
这位黄埔一期的悍将,从抗战火海里杀出来的“鹰犬将军”,资历、战功、能力,样样不缺。
可偏偏,这块好钢没用在刀刃上。
蒋介石最终还是把那个病得摇摇晃晃的杜聿明,重新推回了那个无底洞般的战场。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宋希濂这个人。
他到底有多能打?
这么说吧,抗日战场上,他就是块硬骨头。
![]()
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中将师长,指挥的第71军是出了名的能啃硬仗。
兰封会战,日军气焰正盛,一票国军将领跑得比兔子还快,比如那个后来在淮海战场上同样让人头疼的孙元良。
可宋希濂就能顶住,在富金山打得日军嗷嗷叫。
他的军事才华,在黄埔一期那帮人里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当杜聿明病倒的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把徐州前线那几十万军队交给他,从军事角度看,再合适不过。
命令都快下到宋希濂当时所在的华中“剿总”了。
可怪就怪在,宋希濂自己把这事儿给推了。
他撂下一句狠话:“有他没我,我绝不跟孙元良在一个锅里搅马勺!”
这话说的就是兵团司令孙元良。
宋希濂瞧不上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孙元良临阵脱逃的“光辉事迹”,在军中早就不是秘密。
宋希濂是个军人,他知道跟这种猪队友搭伙,自己本事再大也白搭,迟早得被坑死。
这个理由摆在台面上,冠冕堂皇,谁也挑不出毛病。
蒋介石也只好作罢。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个借口。
真正让宋希濂跟徐州帅位擦肩而过的,是他身上有几样东西,不合蒋介石的“口味”。
![]()
蒋介石用人,打仗的本事是其次,第一条铁律是“听话”。
一个将领,能力再强,要是不听指挥,那还不如用个平庸但绝对服从的。
刘峙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被叫做“猪”的将军,却能当上徐州“剿总”的总司令,靠的就是这份“忠诚”。
宋希濂恰恰在这方面“不及格”。
首先是性格。
宋希濂少年得志,打仗顺风顺水,养出了一身傲骨,眼里揉不得沙子。
他在滇西远征军的时候,就因为看不惯参谋长萧毅肃搞腐败,不愿意送礼,结果被人穿小鞋,硬生生给搞下了台。
这种硬脾气,有骨气,但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刺儿头”,不好驾驭。
杜聿明就不一样了。
他早年混得挺惨,黄埔毕业后工作都没着落,一度穷到要靠同学接济。
这种经历把他身上的棱角都磨平了,让他变得特别内敛、隐忍,懂得怎么在复杂的官场里看人脸色,揣摩上头的意思。
就算他对蒋介石的命令有不同看法,也绝对是先执行再说,不会当面顶撞。
在“忠诚”和“顺从”这一栏,杜聿明的分数比宋希濂高太多了。
再来看第二个,也是最要命的一点:山头和人脉。
在国民党军队里,官当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底下有多少跟着你吃饭的“自己人”。
没有基本部队,你就是个光杆司令,谁都不会把你当回事。
宋希濂的悲剧就在这里。
![]()
他起家的老部队第71军,早在他被调走后,就被后来的军长陈明仁经营得铁板一块,早就没他什么事了。
更惨的是,这支部队刚在东北的辽沈战役里被林彪给报销了。
这时候的宋希濂,手里没兵,让他空降到徐州去指挥那帮骄兵悍将,谁会听他的?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哪个不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主?
杜聿明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他可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的“老祖宗”。
从军长到下边的团长,大半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个“第五军系”可不是个小山头,它在东北有廖耀湘的新6军,在徐州有邱清泉的第2兵团。
邱清泉虽然平时狂得没边,但在杜聿明面前,他得老老实实的。
当年昆仑关大捷,邱清泉打了败仗要被枪毙,是杜聿明力保才活下来。
这份恩情在,邱清泉就不敢在杜聿明面前炸刺。
杜聿明往徐州一站,整个第五军系的人马就有了主心骨,指挥起来就顺畅多了。
一个光杆司令,一个派系大佬,谁能镇住徐州那个烂摊子,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而且,杜聿明不光能管好自己的人,他做人也相对厚道,跟其他派系的关系处得不错。
胡宗南、陈诚、汤恩伯这几大系统斗得你死我活,但很少听说谁跟杜聿明的第五军系过不去。
这种威望,是宋希濂比不了的。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
![]()
淮海战役那个时候,国军打仗靠的已经是美式装备了,坦克大炮唱主角,讲究的是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作战。
杜聿明虽然在缅甸打得不怎么样,但他回国后那几年,主要干的事就是训练美械部队。
他对这套新玩意儿怎么玩,比大多数老派将领都熟悉。
而宋希濂,虽然是打阻击战的好手,但他对这种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的指挥,经验上还是欠缺的。
让一个不太懂美械战术的人去指挥几十万美械部队打一场决战,这风险太大了。
把这些条件一条条捋下来——绝对听话、有自己的核心部队、能摆平各个山头、懂现代战争——你会发现,在当时的黄埔一期生里,除了杜聿明,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完全符合的人。
关麟征能打,但脾气比宋希濂还臭,人际关系一塌糊涂;黄维死板教条,人缘也差;陈明仁倒是勇猛,可因为在四平没得到公正待遇,早就心怀怨气,留着胡子明志,蒋介石根本不敢用他。
挑来挑去,蒋介石的视线只能无奈地回到那个躺在上海医院里,一心只想去美国治病的杜聿明身上。
他不是最优秀的战术家,但他是那个混乱的政治和军事生态下,唯一能把各路人马暂时捏合到一起,并且让蒋介石睡得着觉的人。
于是,杜聿明拖着病体,回到了那个他预感会埋葬自己的地方。
他这一去,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想打,也不是因为他是力挽狂澜的天才,仅仅因为在蒋介石的权力棋盘上,他是那颗走了就没得换的棋子。
最终,他在陈官庄的雪地里被俘,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而远在华中的宋希濂,也在几个月后兵败被俘,他们终究没能逃过相同的命运。
参考资料:
《杜聿明自述》,杜聿明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宋希濂自述》,宋希濂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淮海战役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著,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