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合成致死策略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兴方向。利用癌细胞在细胞周期中的“弱点”,科学界正通过合成致死机制寻找抗癌新疗法。作为全球医药创新的赋能者,药明康德依托其独特的一体化、端到端CRDMO平台,持续赋能全球合作伙伴的创新抗癌疗法研发。
我们体内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细胞在进行分裂,这个精密的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要经历一个称为“细胞周期”的过程,其中包括G1期(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合成后期)和M期(分裂期)。为了确保每次分裂都能准确无误,细胞在关键节点设立了“检查点”,确保DNA复制完整、损伤修复完成后,才允许进入下一个阶段。
然而,癌细胞显然是个例外。它们之所以能无限增殖,正是因为这些检查点功能出现了紊乱。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癌细胞在G1/S检查点上存在缺陷。常见的
p53基因突变、
CCNE1基因扩增等,都会导致G1/S检查点功能丧失。这些癌细胞为了生存,转而更加依赖另一个检查点:G2/M检查点。
这就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通过抑制G2/M检查点中的关键调控蛋白,可以迫使那些携带DNA损伤的癌细胞进入分裂阶段,导致染色体分配错误、细胞无法正常分裂,最终走向死亡。
![]()
图片来源:123RF
这种治疗策略被称为“合成致死”,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健康细胞影响较小。正常细胞拥有完整的G1/S和G2/M检查点,如同拥有双重保险,即使G2/M检查点被暂时抑制,G1/S检查点仍能发挥作用。而癌细胞因为已经失去G1/S检查点,更加依赖G2/M检查点,因此在治疗面前更加脆弱。
其中,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1激酶(PKMYT1)是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因子,其通过抑制CDK1的磷酸化参与G2/M期转变,因此被视作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靶点。目前,多项研究正致力于研发PKMYT1抑制剂,以合成致死机制治疗PKMYT1依赖性癌症。
在一项近期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数万种化合物的筛选,发现了一个对PKMYT1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不过,最初的化合物存在明显缺陷:它容易在体内转化为有毒物质,并且无法区分癌细胞内的目标蛋白和其他类似蛋白,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
![]()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团队通过巧妙的结构改造,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定基团的替换不仅消除了毒性隐患,还诱导目标蛋白发生构象变化,形成额外的结合位点,大大增强了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力。
经过多轮优化获得的化合物,在纳摩尔浓度下就能有效抑制目标蛋白功能,并且在动物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它还表现出良好的口服吸收特性,在体内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浓度,为临床给药提供了便利。论文显示,药明康德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赋能。
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PKMYT1抑制剂设计策略,也为未来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推进,这种基于合成致死原理的治疗策略,有望为特定基因背景的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Discovery of Naphthyridinone Derivatives as Selective and Potent PKMYT1 Inhibitors with Antitumor Efficacy.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25). DOI: 10.1021/acs.jmedchem.5c00114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