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与河西走廊,正用不同于主题乐园的逻辑,讲述着新故事。
![]()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被一段古老的文明击中心灵,忽然想起历史的回响、血脉的传承?
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就有这样的魔力。
没有过山车,没有卡通人偶,只用千年的壁画、彩塑和浩瀚的沙漠,让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在九层楼前的广场上,有人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
在鸣沙山的星空下,也有人想起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交融的壮阔历史。
与国际IP和长三角地区主题乐园的标准化运营不同,以甘肃为代表的“文化传承”模式,正以更深、更本土、更高文化价值的沉浸体验,改写着文旅市场的规则。
01
甘肃县城的文旅智慧
甘肃没有盲目复制大型主题乐园的模式,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路径——用文化赋能旅游,用旅游传承文化。
敦煌作为甘肃文旅的龙头,以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平台建设,实现文物资源的全球共享。
河西走廊上的山丹县,立足"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定位,创建多个A级景区和文旅振兴样板村。
五年来,预计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743.3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66.98亿元。
这条路径的成功,源于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度认知,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02
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甘肃地域辽阔、文化多元,黄河农耕、丝路商旅、高原游牧在此交汇,孕育了魅力无穷的文化资源。
敦煌研究院不仅致力于文物保护,还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文化活化利用。
《丝路花雨》《河西走廊》等经典作品,成为甘肃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
在庆阳市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乡愁记忆馆等设施。
2024年,带动78户村民参与文旅服务,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收入260万元。
现在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追求深度的文化体验。甘肃文旅的成功,恰恰在于用持续的内容创新,满足了这一需求。
03
文旅产业的持续之道
甘肃文旅的成功,不仅在于资源的独特,更在于运营的系统性。
在交通方面,
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修建120公里旅游公路,串联核心景区。
在内容方面,
推进六大文化工程,包括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资源挖掘。
在运营方面,
加快"一部手机游甘肃"市场化运营,打造智慧旅游平台。
这些举措背后,是清晰的发展思路:用运营的系统性,替代建设的盲目性。
不追求大而全的配套设施,而是边运营、边完善,用客流倒逼服务升级。
![]()
04
县域文旅的真谛
夜幕降临时,敦煌沙州夜市的灯光渐次亮起,丝绸之路的繁华在这里重现。甘肃的崛起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在全国客源+本土资源+精准定位条件下,走出的一条务实路径。
甘肃用"生态+旅游+康养"的组合拳,让"中国健康旅游名县"的招牌愈发闪亮。
尽管文旅赛道竞争激烈,但甘肃模式的价值在于:县域做文旅,不用赌大牌IP,不用拼规模排场,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有文化就做深度体验,有农业就做场景延伸;没条件堆项目,就先把一个有产业价值的单点做透,再慢慢补配套、做联动。
生态自立才是县域文旅的真IP,文化自信才是最好的“基础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