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11月11日,我看到贾跃亭又出来说话了。这回他的视频里,话锋直指雷军,口气很硬:当年的乐视压得小米抬不起头。听到这句,我的第一反应是——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那段硝烟味儿还在;陌生,是因为时间把真相一点点揭出来,和当年热闹的画面不完全一样。
![]()
记得很清楚,2015到2016年,乐视手机是真的在市场上掀起了风浪。玩法很简单——拿低价冲量,硬件不赚钱,靠会员、内容和广告去补贴。这种做法,讲白了就是把手机当作引流的工具。效果呢,一开始显著:乐视手机推出第一年销量突破1000万台,2016年巅峰销量据说有2000万台,市场声音一片哗然。确实,那时候你在实体店、线上都能看到乐视的广告、电视和体育资源一齐助攻,场面很有气势。
![]()
与此同时,小米也在受影响。数据是这样的:2015年小米销量约7000万台,2016年跌到5500万台。你别急着把这全算在乐视头上,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小米确实遇到供应链、线下渠道扩张和机型更新节奏问题,是自我问题和外部竞争一起作用的结果。乐视那波低价冲击,给小米添了麻烦,但并没有把小米彻底打趴下。
这点很关键。商业不是短跑,是马拉松。乐视的模式看着美,前提却非常脆弱:至少得有一块业务是真正赚钱的。乐视把手机、电视、影视、体育、汽车都当作“生态”节点,每一块都先投入再期望由别的业务输血。结果很快显现:2016年8月供应链资金链断裂,11月贾跃亭发内部信承认资金链紧张,随后媒体曝出欠款超过100亿,员工工资缓发、手机停售。2017年7月,他去了美国,说是去做造车,那一路就没回来。
![]()
我看到的画面,有供应商敲门催款的新闻、有深夜加班等待薪资的员工群、还有曾经被热炒的产品被抢下架的截图。热度退去后,债主只看一条:账上有没有钱。产品再牛、用户再多也挽不回没有现金流的企业。
我一直在想,生态化反理论听起来很先进,可实践中像是在“击鼓传花”。每个环节都在期待下一个环节能出钱救场。结果是:当某一环断了,其他环就被拖垮。这不是商业远见,这是高风险的赌筹。更糟的是,赌注不是老板自己的钱,很多时候是供应商的货款、员工的工资、投资人的信心。这些是真正受伤的人。
![]()
还有一点很现实:亏本卖货这招只管用一次。第一年靠低价拉用户,第二年想继续亏下去就会被供应商和投资人拒绝。用户也会开始怀疑你产品的价值,品牌溢价难以上升,后面要提价难上加难。
![]()
快进到现在,情况很直观。乐视曾在2021年搞过一次宣布回归的发布会,说要重启生态手机和智能布局。到2025年,乐视手机在哪儿?暂无相关信息。反观小米,2023年手机销量达到1.46亿台,位列全球第三,2024年还推出了SU7,进军新能源汽车。现实就是这么简单:贾跃亭当年吹的造车梦,雷军是真的把车做出来了。市场不听故事,只看结果。
我的判断是多面的。贾跃亭这回发声,既有洗白自己的意味,也可能想告诉外界:我不是产品不行,我是输在资金链上。无论动机如何,结论只有一个——输就是输。你能把事情坚持到最后,才算赢。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烧钱铺天盖地的“生态”若没有稳固的现金流和合理节奏,最终容易变成泡沫。
![]()
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的记者,我更在乎的是被波及的那帮人。供应商的工厂停摆、工人的工资被拖欠、消费者的预付款和信任被打击,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社会成本。这事提醒我们一个更大的问题:在资本游戏里,规则和监管需要更完善。企业可以创新,不能把风险全推给供应链和普通员工。金融监督、合同保护、员工救济机制,这些都是必须要跟上的配套。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句:商业的本质不是你讲得多好听,而是你能撑多久。产品牛是一部分,持续经营能力才是另一部分。我们喜欢热闹,喜欢“颠覆者”的故事,但更要保护那些无辜的人。
结尾我想问大家两件事:你怎么看乐视那段历史?你觉得用生态打法、烧钱冲量,是长期路线还是赌博?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别忘了点个关注,我们一起讨论、一起监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