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中,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形成的化学键,是构成分子化合物的重要基础。共价键的极性差异直接影响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而电负性是判断共价键极性的关键依据。学习电负性的概念、规律,以及其与共价键极性的关系时,借助矩道高中化学VR教学机中丰富的VR数字课程,能够更深层次理解电负性对原子及分子结构的影响。
![]()
一、电负性的概念
电负性是衡量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吸引共用电子对能力的物理量。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其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越小,吸引能力越弱。目前化学中常用的电负性数据为鲍林电负性标度,该标度下氟的电负性最大,为4.0,是自然界中吸引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在高中化学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可以看到,在BF3分子中,硼原子和氟原子的共用电子对明显向氟原子偏移。
![]()
二、共价键的极性分类
根据成键原子电负性的差异,共价键可分为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和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两类。
1.非极性键
当两个成键原子为同种元素时,二者电负性完全相同,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相等,共用电子对不会发生偏移,这种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为同种元素,电负性差值为0;
典型案例:氯气(Cl₂)分子中,两个Cl原子电负性均为3.0,共用电子对均匀分布在两原子之间,无电荷偏移。
![]()
2.极性键
当两个成键原子为不同元素时,二者电负性存在差异,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更强,导致共用电子对向该原子一侧偏移,使分子两端出现正负电荷分布(即偶极矩),这种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为不同元素,电负性差值不为0;
电荷分布表示:电子对偏移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一端带部分负电荷,用符号“δ⁻”表示;电负性较小的原子一端带部分正电荷,用符号“δ⁺”表示,可简化记为“δ⁺-δ⁻”形式。例如氯化氢分子中,H的电负性(2.1)小于Cl的电负性(3.0),共用电子对向Cl偏移,分子可表示为“Hδ⁺-Clδ⁻”;
![]()
典型案例:水分子(H₂O)中,O(3.5)与H(2.1)电负性存在差异,O-H键为极性键;二氧化碳(CO₂)分子中,C(2.5)与O(3.5)电负性不同,C=O键也属于极性键。
![]()
![]()
电负性是判断共价键极性的核心指标,其周期律变化规律决定了成键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差异;共价键的极性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决定,直接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分子性质及化学反应活性。借助矩道高中化学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可直观观察到共价键中电子云的分布差异,该知识点是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有机化学、物质结构等内容的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