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努尔哈赤是清朝事实上的开创者,其对清朝历史最大的贡献为三件事:以军事手段整合了女真各部;草创了后金汗国;创建了八旗制度。今天就来聊聊努尔哈赤的创业史。
万历十一年(1583),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以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甲起兵,以不满百人的兵力向仇人尼堪外兰发起进攻,并于当年五月攻克了图伦城。
这里,子玉先对努尔哈赤此人,及其家庭情况作以简单介绍。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氏,属于建立金国的女真人遗部的后裔,他的祖父叫觉昌安,父亲叫塔克世,母亲为喜塔喇氏,塔克世有五个儿子,努尔哈赤是老大,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历史上大多数英雄人物一样,努尔哈赤在少年时代就是英气外露,善于骑射,有武略,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沉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
由于居于图伦城的尼堪外兰引导明将李成梁攻打古勒城,而古勒城城主的老婆是觉昌安的孙女,因而觉昌安就在担心孙女安全的情况下和儿子塔克世前往救援,引兵入城,但却在城陷时被明军所杀。
努尔哈赤在得知消息之后自然是非常悲伤,于是就向明朝讨说法,明朝就对努尔哈赤进行了安抚,遣使归其丧,并与敕三十道,马三十匹,封其为龙虎将军,复给建州左卫都督敕书,使袭故职。
因此就有了上文努尔哈赤攻打图伦城的事。
努尔哈赤在攻克图伦城之后,又于八月攻克了萨尔浒城,然后就是一番连续扩张,先后吞并了苏克素诺河部、浑河部、董鄂部、哲陈部、鸭绿江部、纳殷部及朱舍里部。
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攻灭哈达部,三十五年(1607)九月,攻灭辉发部,四十一年(1613)正月,攻灭乌拉部。
在攻灭以上诸部之后,女真族就只剩下了扈伦族之叶赫一部,以及散处在森林原野中之渥拉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以及索伦部。而努尔哈赤之所以没有吞并这些部族又是因为,叶赫部被明军所保护,而剩下的部落又散处在远山深水的原野中,不好兼并。
也就是说,不能兼并叶赫部是政治原因,不能吞并渥拉部等部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制约。
等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努尔哈赤就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于赫图阿拉城即大汗之位,建立后金,建元天命。以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第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第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同时以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使他们同听国政。
这一年,努尔哈赤五十八岁。
![]()
努尔哈赤创建了后金汗国 图源/剧照
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后金的建立作以合理性的总结,本质来说,后金的根基恰恰是努尔哈赤在作为明朝藩臣期间,利用明朝给予的官职和权威,逐步统一女真各部所积累起来的,努尔哈赤的行为属于藩臣势力坐大之后最终反叛然后独立的性质。
因此,有人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属于明朝的内部问题,是明朝对边疆控制力减弱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这个说法也算合理。
但是呢,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这个所谓的“内部问题”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外部问题”,因为,后金在建立之后并没有局限于内部,而是很快完成了进化,成为一股与大明朝争夺天下正统的新兴外部力量。
可以说,后金汗国的建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努尔哈赤在以军事手段整合女真各部之后的必然行为。只是,努尔哈赤当时的目的也仅仅只是复仇和自立,并没有与大明争夺天下的欲望,清朝产生入主中原之心是在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除了整合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汗国,努尔哈赤对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建八旗制度。要说清楚八旗制度,还得从女真人的生存方式说起。女真族最初是靠渔猎解决生存问题,出猎,是他们的主要行为,在出猎的过程中,他们常以十余人为一个射猎单位,在出猎之前,这十余人前往围场,每人出一支箭,然后各自说明自己此次的射猎计划,如果某个人的计划可行性最高,被大家所赞同,支持率最高,那么其他人就会将手中的箭交给此人,此人就成为这个狩猎小组的指挥官,具有在狩猎期间指挥队伍、处置本小组成员生死的权力。
女真人将这种最小单元的小组称为“牛录”,小组的指挥官被称为“牛录额真”。
由于此种组织方式在狩猎过程中展现出了其高效性,所以“牛录”的基本单位也被女真人应用于战场。可见,女真人的军事制度属于生产方式的延伸,是将猎场的制度迁移到了战场,也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
除了“牛录”,女真族还有权力更大的被称为“甲喇额真”的大“牛录额真”,也是出于狩猎的需要而产生的。女真人每年有秋季大猎的传统,需要聚集数十“牛录”的人员参与,于是,各“牛录额真”就会聚集在一起以选“牛录额真”的方式,每人各出一支箭选出一大“牛录额真”,作为此次出猎的指挥官。
只能说,女真人的包括个人素质、作战经验,以及军事制度都是从狩猎这个行为和过程中所训练、产生的。
所以,历史上的许多东西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所谓的创造者,也不过是顺应发展的规律将其总结、归类而已。
很明显,努尔哈赤就是那个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人。
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收服董鄂部长何和里,并吞并其附近诸部,将诸部的精锐整合进其队伍,在队伍数量急剧扩张、牛录数目过多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为了便于管理队伍,适应战事频仍的现实就必须对原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更新,决定创建军制。
最初,努尔哈赤将每“牛录”的人数增加到百人,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时,又将人数增加到三百人,其指挥官称“牛录额真”,也就是汉语的“佐领”,是女真军队的基本职级。
“牛录”之上有“甲喇”,是合五个“牛录”共一千五百人为一“甲喇”,其指挥官称“甲喇额真”,也就是汉语的“参领”。
“甲喇”之上又有由五个“甲喇”共七千五百人所组成的一个“固山”,每个“固山”有正副首领各一人,正的称为“固山额真”,汉语称“统领”,副的称“梅勒额真”,汉语为“协统”。
努尔哈赤最初组编了四个“固山”,共计三万人,是为正兵。为了更好的区分四个“固山”,努尔哈赤就授以每个“固山”不同颜色的旗子,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和白旗四种颜色。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随着女真兵数量的急剧增长,努尔哈赤为了方便管理、适应战事的实际需要又增编了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和镶白旗四旗,合称为八旗。扩编后的八旗为六万人的规模。清朝的八旗制度正式创建完成。
![]()
八旗军事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女真开拓的需求 图源/剧照
当时的八旗旗主的产生是靠推选,所以,努尔哈赤的“大汗”地位本质上也是八旗旗主所共同推选出来的,大汗是女真兵之总发号施令者。
以上就是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的详细过程。
八旗制度在创建之初,是一种纯粹的军事制度,但由于女真人当时兵民合一,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所以,八旗各首领在事实上是同时管理各旗之军事、政治和经济,这和金国当年所创建的猛安谋克制度是一样的。
平常时候,八旗兵由各旗主分别统率,在行军时,八旗则并列,分为八路以分进合击,遇到道路狭窄的环境,八旗则各行一路,有非常明确的节次。
在接战时,八旗兵也有自己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以被坚甲、执长矛、操刮刃者为前锋;被轻甲、善骑射者由后冲击;精锐骑兵主要承担配合缓急的重任。
这里介绍一下女真兵的甲,八旗兵的甲分为铁甲和棉甲:铁甲是以缎子或者棉布作衣裳,在里边缀以二寸长一寸宽四分厚的锻铁叶,锻铁叶成排成列衬于衣服的夹层中,然后以细绳进行缝纳;棉甲则为缎制或棉布所制造的军服,在重要部位点缀以薄铁叶,或生皮片缝纳而成。
可见,后金汗国的建立是在八旗军事制度创建、完善的基础上的。在创建八旗之后,努尔哈赤就对这六万精锐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严格训练,在增强八旗兵战斗力的同时以强化八旗之间的粘性,以及自己对于八旗兵的指挥力。
对于八旗兵的战斗力,江湖上则有如此说法,“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八旗兵的战斗力之强由此可见。当然,八旗兵战斗力之所以强悍则不仅和制度有关,更和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有关,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战斗条件是一致的,历史上所有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的密码都在这里。
在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汗国之后,八旗和明朝之间的战斗就已经不可避免。
最后再说明一下,子玉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叙述八旗的军事制度,对于努尔哈赤本人的介绍以及创业历程,以后有时间的话子玉一定还会重点进行解读。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