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
![]()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猫太可爱,或者是现代社会养猫的人多了,大家对猫产生了感情,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这个问题如果追溯到历史上,其实早有答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写得很清楚,猫肉“味酸、肉柴”,而且“肉不佳,亦不入食品”。
什么意思?就是不好吃、不值得吃,甚至不适合吃,其实古人饿的厉害也想过吃猫,只是试过之后,发现猫不适合上餐桌。
![]()
今年10月,越南河内市政府宣布,正式出台限制猫狗肉流通的政策,其实这也并非第一次越南在这方面引发关注,过去几年,越南部分地区因为食用猫狗肉频繁登上舆论热搜。
现如今不少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持续施压,再加上越南当地年轻一代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大城市,猫狗已经变成家庭成员。
越南的这波政策调整,引发了亚洲不少国家的关注,因为这牵涉到传统习俗、食品安全等多个层面,背后还和咱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现象不谋而合。
![]()
我们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不吃猫肉,其实并不是因为“仁慈”或“文明”这些道德层面的原因,而是因为猫从很早以前就和人类建立了一种功能型的关系。
早在五千多年前,山东临淄的新石器遗址里就已经挖掘出了类似家猫的下颌骨,这说明当时人类已经驯化了猫,和狗不同,猫的驯化过程不是靠人去主动驯服,而是猫自己走近人类的居所,靠捕老鼠、清理粮仓里的害虫来“自我推荐”。
人类发现猫有用,就留下它、喂养它,猫用自己的价值换来了生存空间,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这种关系越来越牢固,比如《诗经》里提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猫已经出现在诗文中,说明它的身份不再只是野兽。
![]()
西汉的《郊特牲》也说过“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强调了猫在农业社会中的作用,古人看重的是功能,不是外貌,能为人类做事的动物才有生存的资格。
但即便如此,猫肉还是没有进入食谱,明代李时珍记录猫肉只是入药,不建议当食物,而且强调它“肉柴”、“味酸”。
这不是随口评价,李时珍本身是医生,他在编撰《本草纲目》时试验了很多食物和药材,能写入这本书的,都是经过验证的,他说猫肉不好吃,那就是当时的真实反馈。
![]()
况且从现实角度来讲,猫这种动物不适合养来吃,它们不是群居动物,繁殖能力也不强,性格还很警觉,不像鸡鸭鹅那样容易圈养,想靠养猫来当肉食来源,根本不划算。
而且猫喜欢接触老鼠、垃圾这些脏东西,身上容易带寄生虫,古人虽然不懂“病毒传播”这些现代医学知识,但经验告诉他们,吃病猫容易生病,即使高温煮熟,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再往后看,猫在文化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隋唐时期,有很多关于猫的神秘传说,比如《朝野佥载》里就写了“猫鬼起事”的故事,说猫可以被巫师利用,引发鬼魂作乱。
![]()
这类传说在唐宋以后越来越多,猫逐渐从“捕鼠工具”变成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物,清代民间广泛流传“猫跳尸体会诈尸”的说法,这种超自然的认知让人对猫既怕又敬,吃猫,也像是在冒犯某种禁忌。
再结合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讲究“护生”,认为某些动物是神圣的守护灵,猫因为独来独往、安静警觉,被认为是寺庙的守卫神兽,不少寺庙都养猫,猫也因此有了更高的文化地位,在这种环境下,猫渐渐从实用工具变成了“灵物”、“神兽”,在人们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高。
到了宋代,猫的地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文人雅士开始把猫当作宠物来养,陆游就写过“裹盐迎得小狸奴”,把猫称为“狸奴”,意思是家中的小宝贝。
![]()
画家们也开始画猫,比如《富贵花狸图》《蜀葵戏猫图》等,猫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进入了艺术作品,到了明代,皇帝朱厚熜甚至给猫封官、造金棺厚葬,这些例子说明,猫已经从工具、神物变成了家庭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上的演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对猫的看法,哪怕在今天,广东、广西、越南等地还有一些地方保留吃猫的习俗,但已经不再是主流,特别是近年来,动物保护组织不断推动立法,很多城市开始禁止贩卖猫狗肉。
越南河内的政策调整,也是这种趋势的一个表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陆续出台了关于“伴侣动物”的法律草案,把猫和狗明确列为人类情感陪伴的对象,不再是普通牲畜。
![]()
反过来看,狗肉曾经在东北、韩国、南方部分地区是常见的食材,但这两年也慢慢被边缘化,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已经明确将“狗”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剔除,也就是说,法律上已经不再鼓励将狗当作食用动物。
这种政策导向,其实也间接保护了猫,因为从传统习惯来看,吃猫的人群和吃狗的人群有重叠。如果狗不能吃了,猫也自然被保护起来。
在国际上,韩国在2023年也开始推动全面禁止食用狗肉,虽然还在立法过程中,但社会氛围已经明显改变,日本和台湾地区早就没有公开售卖猫狗肉的市场。
![]()
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是最后一个还在公开贩卖猫狗肉的国家之一,这次河内市的政策,虽然只是地方性的,但对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示范意义。
回过头来看中国,其实中国社会对猫的态度变化也很快,现在城市里养猫的人越来越多,猫咖、猫旅馆、宠物医院随处可见。
人们不仅给猫拍照、记录成长,甚至还给猫办生日派对、做体检、买保险。猫已经不再是动物,而是家庭成员、情感寄托,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和古代那种把猫当“灵物”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只不过今天的人不再迷信神灵,而是把猫当成陪伴自己生活的朋友。
![]()
当然,也有一些人质疑这种趋势,他们认为猫只是动物,过度人性化会造成资源浪费,但现实是,社会对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强,尤其是对那些有明确情感交流能力的动物,比如猫和狗,大家更愿意保护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当作食材。
李时珍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猫不适合作为食物,但真正让猫远离餐桌的,是人们对它角色的改变,从捕鼠工具到家庭成员,从神秘灵物到情感寄托,猫的身份变化,让它注定不会成为人类的食物。
![]()
这件事看似小,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怎么对待与自己共处的动物,越南的政策变化说明,猫和狗的角色不只是文化产物,也是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一部分。
咱中国对猫的态度,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定型了,不是因为法律规定,而是因为吃猫这件事,本身就不合适、不划算,也不被认同。
![]()
猫,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餐桌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