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 本文共2583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我们现在的餐桌向来有股“啥都敢尝”的劲头,不管是深山里的野菌子敢试,海里的生鱼片敢吃,连臭得邻居拍门的臭豆腐都能捧成国民小吃。可唯独猫肉,就像被写进文化DNA里的默认不能碰一样。
![]()
老人们总念叨“猫肉酸得扎舌头,吃一次能记一辈子”,但这酸可不是随口编的段子,是古人用千百年的试吃史攒下的经验,更是中国人对食物的深层认知。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为啥不吃猫肉的历史吧~
古人真的吃猫肉吗?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不吃猫肉是从没试过,但真相恰恰相反:古人不仅吃了,还把试吃感受写进了医书里,活像一份份避坑指南。
唐代药学家孟诜在《食疗本草》里就写得直白:“猫肉,主劳疰(慢性病)、鼠瘘(淋巴结核)、蛊毒,肉味酸,无毒。然狸肉亦好,但愿别之...猫肉不堪食,食之令人易鬼(招鬼)、损阳道”。
翻译过来就是:猫肉能治点小病,但味道酸得没法下嘴,吃了还容易撞邪、伤阳气。
但是贞元元年(785年)关中大旱的时候,老百姓实在没粮食吃了,也会去吃猫肉,毕竟活着才是第一要义。
《资治通鉴·唐纪》里是这么记录的:”贞元元年(785年),关中大旱,自春至夏,无雨,麦禾尽枯,老百姓没粮食吃,人相食,死者甚众。最后没办法,只能捕猫、狗来充饥。”
《旧唐书·德宗本纪》里补了一句:“民捕猫犬食之,谓之‘谷神’。”
谷神是什么意思?就是能救命的神。但这只是极端生存状态下的选择,不是想吃,是不得不吃。就像疫情期间有人抢泡面,不是因为泡面好吃,是因为没别的东西可吃。
到了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里补了实锤:“猫肉性温,味甘酸,有小毒,食之令人心烦、发疮毒”。不仅酸,还有小毒,吃了轻则心里发闷,重则身上长疮。
明代《滇南本草》更直接:“猫肉味酸,性温,有小毒,治瘰疬鼠疮”。
连清代专门讲烹饪的《调鼎集》都给猫肉判了死刑:“猫肉酸不可食”。这些记录哪里是推荐,明明是古人用舌头踩雷后写的警示录:不是不能吃,是吃了之后性价比太低,酸得牙酸、吃了难受、还可能生病,犯不着。
古人用身体踩过的坑
宋代《夷坚志》里有个故事:福建有一个人,听说猫肉补身子,就杀了家里的猫煮着吃。结果吃完当天,浑身起了红色风团,痒得他在床上打滚,找医生开了消风散,折腾了一个月才好。
医生说:“猫食鼠,鼠带蛊毒(比如血吸虫),你吃猫肉,等于把蛊毒带进了身子”。这句话传到巷子里,没人再敢吃猫了。
毕竟,补身子和遭罪比起来,后者更可怕。
《本草纲目》里的猫肉说明书
这些试吃的经验,最后都被李时珍收进了《本草纲目》。在兽部·猫这一条里,他写得很直白:
猫肉甘酸温,无毒。主劳疰,鼠瘘,蛊毒。然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
短短22个字,藏着三个关键信息,把为什么不吃猫肉讲透了:
第一个信息就是:猫肉无毒
古代人最怕吃死,所以李时珍先明确:猫肉没毒,不会吃了就送命。但无毒不代表能吃——就像你知道的有些蘑菇没毒,但有毒的毒蝇伞也叫蘑菇,你敢随便吃吗?
第二个信息就是:猫肉能治蛊毒,但这是药用,不是食用
主劳疰,鼠瘘,蛊毒是什么意思?劳疰是痨病(肺结核),鼠瘘是淋巴结核,蛊毒是寄生虫病。李时珍说,猫肉能治这些病,因为猫吃老鼠,老鼠常带寄生虫,所以猫肉有驱虫的药性。
但请注意:这是药用,不是食用。就像你感冒了会喝板蓝根,但不会把板蓝根当奶茶天天喝,猫肉是药,不是菜。
![]()
第二个信息就是:不好吃,所以不能当食材
李时珍为什么说猫肉不佳?他没明说,但后世的医书补全了细节。清代《食物本草会纂》里写:
猫肉性燥,煮之腥膻难去,常人食之,易动风发疮。
翻译过来就是:猫肉本身燥热,煮的时候那种腥味根本除不掉,普通人吃了,很容易过敏、长疮。
你想想,古人做饭没那么多调料,没有花椒、辣椒、八角能压味,甚至连料酒都没有。猫肉的腥膻味,就算用姜、葱煮,也盖不住,就像你煮鱼没放料酒,那种腥味能飘半条街,谁愿意吃啊?
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但不好吃只是表面原因。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从来都不是口感单一决定的,背后还有其他的逻辑。
比如,猫在古代的身份很特殊。《山海经》里说猫为虎师,意思是老虎的本领是猫教的。民间更觉得猫通阴阳,它晚上眼睛发亮,能看见人看不见的东西,甚至连猫有九条命的说法,都源于古人对猫的敬畏。
你想,要是吃了通阴阳的动物,古人会觉得冒犯神灵,万一招了邪怎么办?就像现在有人不敢吃狗肉,不是因为狗肉不好吃,是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本质是一样的。
然后是它的实用价值,猫是粮食的守护者,比食材更重要。
对于农民来说,猫的价值不是肉,是捕鼠。《农政全书》里,徐光启特意写了养猫捕鼠的条目:
一猫可御十鼠,十猫可御百鼠。若食其肉,不如留其命,保我仓粟。
翻译过来就是:一只猫能抓十只老鼠,十只猫能抓一百只老鼠;要是吃了猫,不如留着它,保护我的粮食。
你想想,古代农民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就靠那点稻子。老鼠能偷光一仓稻子,而猫能把老鼠赶尽杀绝,吃猫肉,不就等于杀鸡取卵吗,划算吗?肯定不划算。
![]()
还有宋代的《太上感应篇》里有句话,影响了中国人上千年:
无故杀猫者,减寿三年。
古人相信万物有灵,猫能抓老鼠,是对人有恩的;要是无缘无故杀猫吃,会遭天谴,减寿三年。这种伦理观念,慢慢变成了民间的禁忌。就算有人想尝鲜,也得掂量掂量减寿的代价。
现代科学验证
到了现代,这些传统禁忌反而被科学验证了。
《食品卫生杂志》2018年的一篇研究显示:猫肉中含有弓形虫、旋毛虫等寄生虫,就算煮到100度,也得持续10分钟才能杀死。
要是煮得不够透,这些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引发发热、腹痛、关节痛,严重的还会损伤大脑。
你看,古人说易动风发疮,其实就是过敏+寄生虫感染,他们没学过生物学,但用身体试出了真理。
更重要的是,现在猫的身份也变了。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有5800万只宠物猫,超过60%的主人把猫当成家庭成员。
你会吃自己的家人吗?肯定不会,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愿不愿的问题。就像你不会吃自己的狗,不会吃自己的兔子,更不会吃自己的猫。
老达子说
下次再有人问为什么不吃猫肉,你可以告诉他:
不是不能吃,是古人试过之后,觉得没必要吃。毕竟,好吃、安全、有价值的东西,才配得上中国人的餐桌。
中国人的饮食智慧,从来都不是贪多求全,而是取舍有道。我们不吃猫肉,不是不会吃,是不想吃,因为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比吃更重要。
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传统的敬畏,还有,祖先用经验攒下的生存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