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浪县历史悠久,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渭水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的活动区域之一,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甘肃省平凉市辖县。东西长 56.37 千米,南北宽46.6千米,总面积1553.14平方千米。全境群山起伏,千沟万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地形,最高海拔2857.5米、最低1395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河流有葫芦河、庄浪河、水洛河。
县地从春秋时入秦国版图,秦统一后,属陇西郡所辖,设有基层建置受渠亭(今南湖镇)、水洛亭(今庄浪县城),历经汉、魏、晋、隋、唐直到北宋,1660余年间分属周边郡(州)县。北宋属德顺军,始设相当于县的建置水洛城(按宋制,军相当于州,军辖的城、寨相当于县),正式设县级及以上建置始于金皇统二年(1142),已历880多年。庄浪区划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中,是一部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微缩片,生动诠释了地名文化传承脉络。
一、区划变迁脉络
唐贞观初(627-649),在陇右设牧马监,水洛为南监牧使所辖十八监之一,统于都监牧使,不属州、县。广德元年(763)后险于吐蕃(“安史之乱”(755)后,吐蕃王朝乘机东扩,唐王朝大片土地被吐蕃占领)。会昌中(841-846),吐蕃王朝瓦解,县地为其分散部族所居。历五代十国(907-960)至北宋中叶,县境北部、中部、东部居有吐蕃大王部族、苏㬈啰部族及铎厮那部族,南部居有穆宁为首的十余部氐族,互不统属。
宋庆历三年(1043)十月,铎厮那献地(水洛、结公)归宋,瓦亭寨(位于宋夏边境,是北宋为抵御西夏入侵而设立的边防军事据点,今宁夏固原瓦亭)钤辖(监押,寨主属下带领禁军的下级军官)代理静边寨主(今静宁城川乡吕家河村东)刘沪进驻水洛城,为渭州(今平凉)德顺军(当时置于宁夏隆德县,后迁静宁县)所辖一城,相当于县。
![]()
刘沪将军进驻水洛城期间,推行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以防守为主的军事战略,巩固边防、修筑城寨、屯田练兵。水洛城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建和加固,新筑水洛城规模颇为宏大,不仅赢得了当地包括汉族在内的居民的爱戴,也为后续北宋巩固西北边防奠定了基础。
当时水洛城地处北宋与西夏的边境,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城防废弛,百姓常受西夏侵扰。刘沪深刻认识到修建水洛城对于保护一方百姓生命安全、巩固边防的极端重要性,他并非简单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真正从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将“保境安民”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这种“为民请命”和“为民筑城”的初衷,是其精神的核心。水洛城的修建过程充满了波折坎坷,当时,朝廷重臣尹洙、韩琦奉行主动进攻、寻找西夏决战的激进军事策略,曾下令停止筑城,面对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刘沪坚信筑城的正确性和紧迫性,他冒着违抗军令、丢官甚至杀头的风险,抗命不遵,坚持将城池修完,这种行为在当时是极其大胆的,体现了他为了百姓利益和心中认定的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前程和生命的刚直不阿精神;筑城期间,除了上级的阻挠,还面临着资源匮乏、敌军骚扰等无数困难,刘沪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亲力亲为,动员和率领军民,最终以非凡的毅力和执行力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展现了“认准了就干到底”的实干精神。刘沪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他并非单纯依靠武力,而是以诚信、恩义团结他们,使得蕃汉民众都心甘情愿地跟随他、拥护他。这种“恩信”使他能有效整合地方力量,共同完成筑城大业,体现了高超的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沪病故,被群众遮道留葬水洛,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追封刘沪“忠烈侯”,并为他修建“忠勇庙”,人们将刘沪奉为“神灵”,敬称“刘将军”。至今每年正月十二日举行的“庄浪县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使刘沪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刘沪精神成为庄浪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仰。
“金正大四年(1227),成吉思汗攻取德顺州(今静宁)。正大七年(1230)冬十一月,置庄浪路,隶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五月,改隶陕西行中书省(庄浪路驻地今庄浪县南湖镇)。”
![]()
面对陇东高原星罗棋布的吐蕃部落,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智慧,对不同民族和地 区采取灵活管理的方式,汉地沿用路、府、州、县,吐蕃由宣政院管理,云南等地设土司。在陇山要冲(今庄浪县南湖镇,庄浪故城)设立“庄浪路”(元代行政区划总体上分为: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隶甘肃行中书省,标志着“庄浪”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首次出现。《元史·地理志》记载,“庄浪州,下。沿革阙(因宋代以前未设置县以上行政区划)。成宗大德八年(1304)二月,降庄浪路为州。巩昌等处总帅府。”《甘肃通志》载,庄浪县“元初置庄浪路,大德八年改为州,属凤翔路。明仍为州,属凤翔府,寻降为县,属静宁州”。
洪武二年(1369)陇右一带尽为明军所有,九月,庄浪州宣差老关笃坚来降,仍任权庄浪州事。庄浪州附明后不久降州为县,隶静宁州。
自明洪武八年(1375)设立庄浪县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第一次撤销,庄浪县建置存续了403年;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到1913年恢复庄浪县,历经135年。
连年的战乱,造成生产、生活环境的极大破坏,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窦文在《庄浪县志》中记载:“邑民逃绝过多,佃田者非我土著”;康熙二年(1663)知县王钟鸣记载:“庄之户口,凋残极矣”。加之同一时期连年大旱、地震频发,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生灵涂炭、生产停滞,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陷于凋敝。
![]()
1949年8月4日庄浪解放,庄浪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平凉专区。1950年5月25日由平凉专区划归天水专区。1951年6月9日县政府由维新(今南湖)迁至水洛城。1958年庄浪县第二次撤销,1961年恢复,历时3年。
在两次撤销庄浪县建置期间,有关庄浪的历史档案缺失严重,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庄浪县行政区划范围经过多年多次调整后,基本形成了现今管辖范围,县域东有关山,西有葫芦河,南有大庙山,北有唐山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区域,行政区划基本保持稳定。
二、地名文化传承方向
今日庄浪县博物馆陈列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文物,出土的各类玉器陶罐,良邑镇的元代圆山嘴烽燧遗址与南湖镇残存的夯土城墙,那些被梯田覆盖的历史遗迹……共同构成庄浪县行政区划变迁的密码。在这块深蕴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地上,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庄浪高抬、南湖曲子戏、草编、竹编、马尾荷包、剪纸、根雕等民间艺术,创造出了纸织画、麦秆画、毛笔、地毯等精湛工艺品……
这块神奇热土养育着庄浪人民,人民也以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64年起,40万庄浪人民持续34年修筑水平梯田百万亩,铸就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庄浪精神和九百多年前刘将军排除万难筑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已然融入庄浪人民的血液,这种精神穿越历史长河愈发耀眼,这种精神在未来也必将照亮庄浪前行的路!
![]()
这片土地告诉我们,行政区划不是冰冷符号,而是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永不褪色的文化胎记。正如“庄浪”作为区划名称八百多年沧桑,最终在"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传奇麦浪中,完成了从军事要塞到农耕文明的史诗转身。
下一步,将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地名文化传承弘扬实践:一是保护古地名,系统梳理和评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古地名,建立保护名录;二是规范地名管理,杜绝“大洋怪重”等缺乏文化内涵的地名,新地名命名应体现庄浪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三是讲好地名故事,加强地名与文旅、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编写地名故事、设立标志牌、出版读物等方式,阐释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产业经济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