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记者走进玉柴快速制造基地,与“大国工匠”池昭就面对面交流。现场,池昭就亲自演示了精密锉削,将手工锉削零件平面能达到的精度发挥得淋漓尽致——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5。
自1994年池昭就进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来,扎根发动机模具装备制造一线30余年,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首席技师,练就了精湛的钳工技术绝活,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八桂楷模、广西工匠等30余项殊荣。今年9月,池昭就正式被授予“大国工匠”称号。
淬炼“航天精度” 勇闯技术蓝海
初入行时,池昭就从最基础的锉削技艺学起,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摸索精进。从最初的1-2毫米精度,到0.1-0.2毫米的突破,每一个量级的提升都耗费数年心血。为了追求极致,他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最终将锉削精度控制在0.01~0.005毫米,误差小于头发丝的1/10,达到堪比航天工程的精度标准。
凭借精密锉削这手绝活,他30年间为玉柴亲手打造了5200多套精密模具,覆盖从轻型发动机到大型船用柴油机的全系列产品。这些模具不仅尺寸精准、性能稳定,更成为玉柴产品质量的核心保障,见证了他从“学徒工”到“技能大师”的蜕变,也印证了“把小事当大事干,把重复当修炼干”的工匠精神。
在传统发动机制造中,模具与砂芯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制约新品研发速度。当玉柴率先涉足3D打印这一全新领域时,作为应用技术主要负责人,池昭就主动扛起攻关重任,开启了从“手工打磨”到“数字智造”的跨界突破。
面对设备操作、材料选用、工艺优化等一系列难题,他带领团队开启“连轴转”模式,白天在车间反复调试设备参数,夜晚查阅文献、推演工艺方案,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突破技术壁垒。他们创新形成的“3D打印+无模精密铸造成型”增减材复合快速制造技术,颠覆了传统生产工艺,将新品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该技术支撑的科研成果《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行业工艺革新的标杆。
针对超大尺寸零件制造难题,他进一步首创超大尺寸3D打印应用技术,实现5米级零件快速制造,成功打印出V型20缸、最大功率5700马力的复杂发动机气缸体,一举填补了行业超大尺寸3D打印技术空白。如今,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玉柴船舶柴油机生产,让“中国创造”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攻克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气道作为柴油机的“心脏”,其设计制造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国内企业只能高价引进模具,且技术受制于人。“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优质气道”,带着这份执念,池昭就带领团队踏上了攻关之路。
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累计制作一千多套气道模具,经历了无数次设计调整与性能测试。为了优化气道流线型,他们借助数字化模拟仿真技术,结合实际工况反复迭代;为了保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他们对每一道工序制定了严苛的标准。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符合国情的低排放、高功率、省油型气道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道模型,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柴油机气道技术从手工试制迈入数字化时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核心技术不仅让自制模具价格较国际报价降低80%,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研发经费,更成为玉柴国六发动机排放升级的关键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全面应用于玉柴国六全系列发动机批产,助推企业年产能突破40万台,产值达200亿元。在国内首台YCK05H、YCK16H燃氢发动机等零排放前沿产品研发中,其气道技术更是发挥了核心作用,为国家“双碳”战略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参研项目“超低排放柴油机气道及模具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也因此荣获201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累计取得32件专利。
言传身教传艺 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托举”,深知这一道理的池昭就,始终将技艺传承视为己任。2019年,“池昭就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以来,他累计为6000名员工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培养出26名技师、8名高级技师,为企业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并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30多项重大创新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玉柴2000多种产品,累计创造效益10.8亿元。
池昭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开创的“三精一法”等钳工绝技传授给徒弟,手把手指导操作要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攻坚意识。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多名徒弟在全国及广西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其中覃懋华、丘德政、李友等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工匠等荣誉,形成了“名师带高徒、高徒成名师”的良性循环。作为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宣讲员和多所院校的“高技能导师”,他还走出企业,走进机关、学校、工厂开展宣讲,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
对青年职工,池昭就发自肺腑地提出建议:“年轻人要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热爱什么、擅长什么,从这方面着手打牢基础;技术扎实后再将其应用到生产上,把产品做到极致,进一步用创新思维反复总结提炼,把原来的技术和新技术方向融合起来,去创新。”
池昭就还希望年轻的劳动者们都能记得传承工匠精神。“很多年轻人会想‘我有传承的资格吗?’其实只要你把学到的技能总结出来,教会给不懂的人,这就是传承。同时这样的总结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对自身也是技能提升的过程。”池昭就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蒋少萱)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