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这当学徒,学摄影技术,不用签合同,也不用缴社保,等你学好了再说!”听到这样的招聘话术,你可别轻易相信。最近就有摄影师康某,在公司干了一年多,离职时才知道自己被按“学徒”算,没合同没社保,最后只能靠打官司维权。今天咱们就聊聊“假学徒真用工”的那些事儿,再科普点法律常识,帮大家避开这个坑。
先说说康某的遭遇。2021年5月,21岁的康某收到广州某摄影公司的入职通知,明确让他担任摄影师。可入职后,公司既不跟他签劳动合同,也不给缴社保。到了2022年5月,康某因为公司拖欠工资、没社保没合同,被迫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结果公司回函说,康某就是个帮工和学徒,根本不用签合同缴社保。无奈之下,康某只能告到法院,要求确认自己和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
庭审时,公司还辩解,康某是在公司合作摄影师的指导下学技术,跟公司没直接联系。但康某拿出了关键证据:打卡记录、工资条、微信聊天转账记录。微信记录里,康某忘了打卡要向公司汇报补卡,还多次跟公司要工资条,这说明公司在对他进行考勤和用工管理;而且从2021年9月开始,公司就规律地给康某转账,金额和日期都很固定,显然是在支付劳动报酬。
最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康某从事的工作是公司的业务范围,还接受公司管理、拿公司报酬,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公司想靠“学徒”的名头逃避责任,根本行不通。
其实,像这样用“学徒”当幌子的企业还不少,尤其在建筑、销售、美容美发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些企业嘴上说招学徒,实际就是找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让学徒干杂活,不签合同不发工资不缴社保,等把人榨干了就赶走。之前有个叫张某的姑娘,去一家蛋糕店当学徒,店方说“先干着,一个月后转正给工资”。结果张某第一天就开始打扫卫生、洗菜洗碗、给员工做饭,三天下来连蛋糕制作的边都没摸到,只学了打包蛋糕盒。她想学家电,还被推脱,后来听老员工说没学好不给工资,之前有学徒不到一个月就被撵走,张某赶紧辞职,可连三天的工资都要不回来,还被公司拉黑了。
![]()
那到底怎么区分是真学徒还是假用工呢?法官说了,关键看两点:一是人身从属关系,二是经济依附关系。
如果是劳动关系,劳动者得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比如打卡、听安排干活;而且能拿到跟劳动成果挂钩的报酬。可要是真学徒,主要目的是学技能,对师傅或公司的依附性不强,实践操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可能会有少量生活补助,但不是基于劳动成果的工资。
就像前面说的康某和张某,他们都得听公司安排干活,康某还有固定报酬,张某虽然没拿到工资,但也是在为公司提供劳动,这些都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所谓的“学徒”只是企业规避责任的外壳。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科普更多相关法律常识,帮大家更好地维护权益。
第一个例子:小周去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店里说“学习期间没工资,管吃管住,学会了就能转正”。结果小周每天除了偶尔看师傅剪头发,大部分时间都在扫地、洗头、给客人倒水,干了半年还没学到核心技术,也没转正。小周想维权,可店里说他是学徒,没劳动关系。但小周收集了自己每天的工作记录、和店长的聊天记录(里面有店长安排他干活的内容),还有其他员工的证言,最后通过劳动仲裁确认了劳动关系,拿到了应得的工资和赔偿。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就算企业说你是学徒,只要你实际在为企业提供劳动、接受企业管理,就可能构成劳动关系,要及时收集证据维权。
![]()
第二个例子:小李看中一家汽修厂的专项技术培训,跟厂里签了技术培训合同,交了5000元学费,合同里写清楚培训时间3个月,只学习不参与厂里的经营活动。培训期间,厂里偶尔会让小李帮忙递工具,但主要还是教学。这种情况下,小李和汽修厂就是技术培训合同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这说明,如果企业真的是开展收费培训,学员不参与经营,双方就不是劳动关系,但企业得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资质。
第三个例子:小王入职一家机械厂,厂里说要先进行3 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后签订3 年劳动合同,要是小王在服务期内辞职,得支付违约金。小王同意了,培训期间厂里正常发工资、缴社保。后来小王培训完干了1 年就想辞职,厂里要求他按协议付违约金。这个案例里,小王和厂里一开始就建立了劳动关系,厂里提供专项培训并约定服务期是合法的,小王违反服务期约定,确实需要支付违约金。这提醒企业,要是想留住培训后的员工,可以和员工签协议约定服务期;也可以对有保密义务的员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用合法方式保障自身权益,而不是靠“假学徒”规避责任。
![]()
对于劳动者来说,找工作时要是遇到“学徒”岗位,一定要多
留个心眼:先问清楚是否签合同、是否有工资、是否缴社保、具体学习和工作内容;工作中要及时保存打卡记录、工资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企业是“假学徒真用工”,赶紧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权。
对于企业而言,想招学徒开展培训,得合规操作:可以和学徒签书面协议,把学徒期、培训内容、考核标准、转正条件等写清楚;学徒转正后,及时签劳动合同,明确工资、社保等权益。要是想通过培训留住员工,就用约定服务期、竞业限制等合法方式,别想着靠“学徒”外壳逃避责任,不然最后只会吃官司、损信誉。
总之,“假学徒真用工”的套路,看似能帮企业省成本,实则违法违规;劳动者也别被“学徒”的名头迷惑,要认清自身权益,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有企业合规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才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