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美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日本老牌巨头资生堂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1月10日,资生堂宣布2025年预计出现520亿日元(约24亿元人民币)的最终赤字,而2024年的赤字仅为108亿日元(约5亿元人民币),根据年初的预估,2025年应该会出现60亿日元的黑字,没有想到,不仅没有扭亏为盈,反而创下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纪录,成为资生堂成立150余年来的“黑历史”。
创建于1872年的资生堂,作为亚洲美妆市场的领军者,曾在全球风光无限,但如今股价跌至2016年以来低点,时价总值不足峰值的三分之一。为什么资生堂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并非单一事件所致,而是中国市场依赖症、美国收购失策、成本结构僵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
东京银座的资生堂发祥地
资生堂亏损的最大“黑洞”无疑是美国业务的崩盘,特别是2019年斥资约900亿日元收购的热门品牌“Drunk Elephant”(醉象)。这一笔交易本是资生堂进军美国“清洁美容”市场的王牌,却迅速演变为财务炸弹,导致2025年美国业务录得468亿日元的损失,直接拖累整体业绩。
Drunk Elephant以“无刺激、纯净成分”著称,在美国年轻消费者中迅速走红。2019年,资生堂收购时年销售额已超300亿日元。资生堂寄望其能补充高端护肤线,助力北美市场扩张。然而,现实远超预期残酷。2024年,该品牌突发严重生产问题:供应链中断导致供应短缺,订单交付延迟数月,客户流失率飙升。更致命的是,美国市场竞争格局剧变。新兴品牌如Glossier和The Ordinary以低价仿品策略蚕食份额,而巨头如L'Oréal和P&G则通过数字化营销抢占年轻客群。Drunk Elephant的“高纯净”定位虽独特,但定价过高,在通胀压力下难敌平价替代品。生产问题发生时,资生堂的回应迟缓,仅在8月才宣布裁员300人(占美国子公司10%以上),但为时已晚。
这一案例暴露了资生堂的战略盲点:高估新兴品牌的长期黏性,低估文化与供应链差异。结果,美国业务2024年核心经营利润从前期黑字转为98%暴跌,仅剩2亿日元。这一“醉象”事件,不仅吞噬了近半亏损额,还动摇了投资者信心,股价出现大跌。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突发“黑天鹅”,中国市场则是资生堂长期“慢性毒药”。作为公司营收“半壁江山”,中国曾是资生堂的“金矿”:2019年12月期,免税店与海南岛旅行零售业务贡献联营利润近半,受益于转卖炒作的“灰色繁荣”。然而,2023年中国政府强化转卖規制后,销售急刹车,2024年1-9月旅行零售核心利润暴跌72%至53亿日元。叠加中国经济减速与本土品牌崛起,资生堂的中国业务如雪崩般崩塌。2024年,中国营收占资生堂销售额的四成,但是贡献率却负增长20%。藤原宪太郎社长在战略说明会上承认:“原认为中国市场回暖后,销售业绩会自然改善,但低估了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性。”为此,资生堂关闭了中国不盈利门店,并扩展全球结构改革,但这些“止血”措施短期内加剧赤字,市场反应冷淡,过于依赖中国市场导致资生堂的“东方优先”战略已成昨日黄花。
![]()
亏损的另一隐形杀手是资生堂的成本病。销售管理费用率高达71%,远高于行业均值,导致ROA(总资产回报率)仅2.7%。 疫情后,原材料与人力成本飙升,资生堂却反应迟钝,库存因销售不振而堆积。营销费用虽聚焦8大品牌,但低利润拖累公司整体收益。资生堂的“高端化”战略本是核心竞争力,却在执行中偏航,如今也遇到了瓶颈。
资生堂的520亿日元赤字,是战略误判的集大成:并购冒险、中国依赖、成本顽疾与品牌迷失交织而成。藤原社长称未来两年是资生堂背水一战的“正念场”。资生堂是涅槃重生,还是继续沉沦?取决于新市场的开拓与重塑竞争力的战略。
徐静波的绝版套书,最后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