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有效治理婚丧嫁娶中的陋习等问题”。这一“小切口”为何被纳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治理智慧?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靳小怡教授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从‘管制’到‘共治’、从‘外在约束’到‘内在引导’、从‘治标’到‘治本’的重要创新。”
靳小怡指出,通过激活社会自身的“微循环”治理能力,这些看似着眼于社区和家庭的“小事”能够改变和引领人们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内在动力。
“市民公约与村规民约是‘接地气’的社会治理工具。”靳小怡认为,村规民约和市民公约将抽象的社会治理目标转化为居民看得懂、能理解、愿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靳小怡特别提及甘肃省庆阳市的创新探索:当地通过“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议表决—公布实施”的五步民主流程,利用“炕头会”“板凳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使村规民约成为人人认可、自觉遵守的“民间约定”。
“村规民约和市民公约既蕴含了法治精神,又承载着道德规范,更是基层自治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自治、德治和法治‘三治融合’。”靳小怡说。
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面,靳小怡表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本质上是社会治理的‘细胞工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
靳小怡指出,筑牢这一微观治理基础,关键在于构建文化传承、榜样示范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传承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开展“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引导民众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从经济支持、服务提供和文化引导等多方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庭政策支持体系。
“良好的家风、民风和社会风尚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筑牢家庭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使社会在面临挑战时更具韧性。”靳小怡表示。
“推进移风易俗,有效治理婚丧嫁娶中的陋习等问题”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涉及的具体目标。在靳小怡看来,这看似是风俗习惯的“小切口”,实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
靳小怡认为,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三大转变”:从“管行为”到“塑人心”,意味着治理不仅规范外在行为,更致力于通过习俗塑造民众的价值观;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体现了从事后调解纠纷转向事前预防的前瞻性治理;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是以民众感受最直接的领域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
面对婚丧嫁娶中高价彩礼、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基层治理难题,靳小怡提出“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堵”要划定红线,通过村规民约明确彩礼上限、宴席规模,强化殡葬行业监管,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疏”需创新供给,为践行新风的家庭提供政策激励,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她特别提及广东顺德“折角红包”的做法:“主家折角退还红包表示收下心意,既保留仪式感又卸下金钱负担,这是‘疏导型治理’的生动体现。”
“治理陋习的成功不在于消灭多少旧现象,而在于为群众提供情感满足、经济可承受、社会体面的新选择。”靳小怡表示,这场深入社会肌理的治理创新,通过激活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将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