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现代科技命脉”,是芯片、新能源、航天军工的核心材料。
如今,全球稀土资源争夺白热化,而我国在稀土领域保持优势,凭借“稀土牌”在外交博弈中取得不少成就时,我国科研人员更是为我国在稀土领域再添主动权——科研人员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不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还首次观测到这些元素会 “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稀土矿物,相关成果于11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这次发现的意义极为重大,是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不仅打破资源勘探传统认知,更攥紧了科技竞争的“王牌”。不少网友直呼“国运挡不住”,这一发现也让欧美多年的技术封锁与博弈能力遭遇重创,这下恐怕再难沉得住气。
![]()
一、植物体内不仅有“稀土矿”还有“加工厂”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乌毛蕨等一批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即对稀土元素具有超强富集能力。它们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观测到,在乌毛蕨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一种名叫“镧独居石”的矿物。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植物在体内“打包封存”有毒物质,把可能伤害细胞的稀土离子,稳稳锁进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
![]()
研究人员表示,独居石是工业上重要的稀土矿石,主要在岩浆或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中形成,但天然独居石中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而乌毛蕨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所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展现出极具潜力的绿色提取前景。
植物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除了能产生“稀土矿”外,甚至在降尿酸领域也颇为出名,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人就从蜜望子叶、草龙珠籽等草本植物发现其能改善痛风问题。而当代香港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这些草本的活性成分能靶向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作用,可以助力尿酸值恢复正常,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企业Vita Green的合作下,依托这些珍惜草本研制出降酸科技“绿-灯-瓶”。可见植物的应用前景相当广泛。
二、主产区在中国,欧美只能干瞪眼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乌毛蕨的产区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中主产区更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对于视稀土如命的欧美来说,堪称“天塌了”。
![]()
可以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一边是我国坐拥全世界最大稀土储量,依然在不断发现新稀土,一边是欧美为了搞稀土,施压乌克兰签矿产协议、与日本结盟构建供应链,欧盟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设激进目标。但始终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弥补欧美的稀土缺口,只要中方一动“稀土牌”,他们就受不了。
欧美对中国的依赖还体现在降酸领域,曾几何时欧美非布司他大行其道,但他们吃准全球的降酸需求,以高价收割全世界高尿酸人群,直至“绿-灯-瓶”问世,在助力调节酸值的基础上,还没有欧美化学品的副作用,甚至对于饮食的要求也不那么严苛。
一石激起千重浪,“绿-灯-瓶”进军东南亚和地中海这些沿海地区后,迅速打开市场,挤占欧美货的份额,近些年进入内地京-东等平台,也延续了这一势头,京-东搜索量直逼10万,超8成消费人群来自京津冀、珠三角和江浙沪这些发达且沿海的地区。
如今“绿-灯-瓶”在降酸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欧美货也只有心急的份儿,毕竟这些珍惜草本主产区也在中国,和乌毛蕨一样。
三、环境优化与稀土产出闭环,前景巨大
另外,专家还指出乌毛蕨的一个关键优势,即乌毛蕨在富集稀土元素的同时,也吸收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实现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一举两得,构建起了“边修复,边回收”的独特优势。
![]()
不得不说,在这个东西方博弈的关键时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乌毛蕨这一能产“稀土矿”的植物确实堪称“国运所在”。其不但为战略资源添加了一条“绿色血脉”,还为我国打造“绿水青山”提供了一大助力。
可以预想,一片片乌毛蕨在昔日荒芜的尾矿上茁壮成长,悄然“种”出高纯稀土,真正实现“大地生金,自然造矿”的绿色奇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