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和尚了。
他出家为僧却拜道士为师,研习兵法谋略;被朱元璋选为高僧侍燕王朱棣,却出谋划策劝说朱棣称兵“靖难”。
在靖难之役中,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朱棣即位后,他被授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教导皇长孙。
他拒绝明成祖要他蓄发还俗,不接受赐他府邸、宫女,上朝穿官袍,回家却穿僧衣,居住在寺庙中。
只有一事:当朱棣决心修《永乐大典》的时候,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主持编纂,朱棣甚为不满,姚广孝主动请缨,将这部宏伟巨著主持编纂而成。
他,就是被很多人称为“大明第一妖僧”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
淮安览古
明 姚广孝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当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重新疏通元代开通的漕粮北运的京杭大运河,姚广孝游览了万柳池后,写下了《淮安览古》。
诗风豪迈,你能读出来这是一个和尚写出来的吗?
姚广孝出身卑微,14岁出家,长相“怪异”。据说一次游嵩山少林寺,人们见之惊呼:“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
姚广孝尽管已身入佛门,却潜心研习“阴阳术数”,还勤奋读书,钻研兵法韬略,四处游历,结识众多名流,在那个时候变成了挺有名的高僧。
洪武八年朱元璋又招揽那些精通儒家学问的和尚,姚广孝也去礼部参加了考核,却只被赏了件僧袍。直到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离世,朱元璋下令从全国挑选熟读儒家经典的高僧,让他们随藩王前往各自的封地,姚广孝于是结缘了燕王朱棣。
后面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朱棣登上了皇位,姚广孝封了个太子少师正二品大官。
但是姚广孝却不贪图官位,也不看重钱财,上朝穿朝服,下朝着僧衣。
姚广孝是懂得“鸟尽弓藏”的道路。
功成身退,当个快乐的和尚。
他给自己取了个“逃虚”的别号,就是这个意思。
当84岁的姚广孝在庆寿寺即将去世,朱棣问他有什么愿望。姚广孝希望朱棣能放了关在牢里很久的溥洽。
溥洽是给建文帝做法事的和尚,难得的是朱棣答应了姚广孝,下令把溥洽给放了。
大明王朝以最高规格的僧人葬礼为姚广孝送行,还追封他为荣国公。
姚广孝一生身着黑僧袍,最终得以圆满落幕。
他的一生,好像就是为了做一件大事:煽动朱棣起兵,完成大明的“靖难”。用这个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然后,功成身退,挥一挥手,不带走世间的一片云彩。
你说,除了“英雄神仙”的张子房,还有谁能相比?
两耕斋闲话:闲来喝茶,梦里拈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