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学术工作室2025-11-7研讨会纪要
2025年11月7日晚18点,“江晓原学术工作室”讨论会如期举行。会议由黄继辉主持,王晓宇和胡一分别汇报博士和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工作。参会人有:教师江晓原、穆蕴秋、史斌,华南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李品保博士,郭茹月博士,在读博士生董琪、张梦、朱敏栋、牟凯璇、王晓宇、黄继辉,在读硕士生段晶晶、胡一、杨贺宾。
![]()
研讨会现场(李品保拍摄)
会议议程之一:胡一近期学术研究进展报告
胡一介绍了近期完成论文初稿的框架结构和写作思路。汇报中,他就研究所用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展示和分析。
报告后,与会师生对报告和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穆蕴秋老师梳理了论文写作结构,指出论文写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建议完善文献综述,以明确创新点。江晓原老师强调要意识到古今之别,避免出现以今度古的状况,就研究中存在的“现代性偏向”给出建议。史斌老师为论文主题和论文题目修改给出具体建议。李品保、黄继辉、郭茹月提供了研究所需的重要材料,朱敏栋、李品保给出论文改进细节的建议。同学们都积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建议。
会议议程之二:王晓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进展报告
王晓宇就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研究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汇报。汇报中,她详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并对初步形成的论文大纲进行了说明,同时展示了前期收集和梳理的部分核心文献。
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开题报告的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各位老师就论文核心理论框架的适用性与清晰度进行了探讨,建议先抛开理论去梳理史料并明确研究内容。江晓原老师用生动的举例针对问题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剖析,帮助王晓宇将研究对象更加明确。穆蕴秋老师对论文题目提出了更为确切的定义,给出了优化研究路径的建议。史斌老师对论文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就研究范围提出了补充意见。
此外,张梦就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可参考的项目分析为王晓宇提供了重要信息。李品保、朱敏栋则对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细节、以及部分内容的严谨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会同学均积极参与讨论,为该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会议延续三个多小时,直至21:30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皆表示获益匪浅,期待下次讨论会再次举行。
作者:王晓宇 胡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