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11月13日电 (袁曼倪)11月13日上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从4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主要成就。
![]()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
5年来,四川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蓝天保卫战方面,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PM2.5浓度去年首次降到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今年1—10月进一步降至25.3微克,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0%左右,在全国10个经济大省排名前列;重污染天数比10年前减少80%。
碧水保卫战方面,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前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019年的不足20%提升到78%;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100%;124条城市黑臭水体、284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清零;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及285个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已连续2年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净土保卫战方面,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坚持通过“控源头、守底线、防新增”管好农用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三块地”。同时,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400多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从“十三五”末的55%提升至70%、位居西部第一。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
5年来,四川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全省划定14.87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空间;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530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以及22个国家级和4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50余万亩,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长江鲟实现野外天然水域自然繁殖。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5年来,四川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降低发展的“含碳量”,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降低“含碳量”,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12亿元;提升“含绿量”,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并建立分区管控体系,制修订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6部、出台地方标准19项,以更为严格、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法规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含金量”,四川积极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进入中、省项目库,改革资金投入方式、用好绿色金融政策,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升
5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为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建设宜居环境,四川通过中、省环保督察,累计解决环境问题4.4万余个;不断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大幅下降,连续4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扎实推进美丽四川细胞工程,建成5个国家级、29个省级美丽河湖和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交通、幸福河湖样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美景常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