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11月13日电 (袁曼倪)“‘十四五’以来,四川生物多样性监测迎来‘爆发式’收获,呈现出‘新种不断、旧友回归’的生动态势。”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俸强在今日举行的“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会议上,从珍稀物种的新分布记录和新物种的发现两个方面介绍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
曾经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近年来在四川多地频繁现身。极危动物青头潜鸭被誉为 “鸟中大熊猫”,对生存水质要求极为苛刻,2021年在成都兴隆湖首次现身后,陆续出现在青龙湖、自贡龙湖公园、宜宾江安、凉山邛海等多地,从高原湖泊到城市湿地,成为四川水环境改善的“活名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今年5月在遂宁野外被红外相机拍摄到,打破其在当地“消失”的传言,反映了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此外,胆小机敏的小灵猫在乐山、泸州、广安等地重现身影,甚至在农田环绕的“孤岛式”林地中形成稳定种群;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卷羽鹈鹕也首次现身遂宁和达州,见证了川中地区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连通性的提升。
![]()
卷羽鹈鹕。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供图
这些珍稀动物超出以往认知的分布记录,反映出四川珍稀物种栖息地不断拓展、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现状。
“十四五”时期,四川新物种发现成果也十分丰硕,涵盖植物与动物两大类,打破了“新物种只存在于秘境”的传统认知。植物方面,今年在成都龙泉山发现卫矛属新种——成都卫矛,在彭州石灰岩崖壁上发现石蝴蝶属新种——彭州石蝴蝶;2024年以来,在眉山、雅安等地也陆续发现眉山报春、眉山凤仙花、雅安蒲儿根等新种。动物新种方面,2022年在甘孜州干热干旱河谷发现了3种蜥蜴新种——稻城攀蜥、新龙攀蜥和康定攀蜥,在汶川岷江河谷地区发现了新种——汶川滑蜥;今年,卧龙齿突蟾、华西颈斑蛇等新种也相继在卧龙、峨眉山被发现,印证了四川生态的独特性。
![]()
眉山凤仙花、彭州石蝴蝶、成都卫矛、雅安蒲儿根。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供图
这些物种的发现和回归并不是偶然,主要得益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监测网络的完善和监测技术的升级以及大监测理念下的跨部门共建共享机制。“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筑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基,“空天地”一体化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并广泛应用,跨部门共建共享机制让涉及到生态质量监测领域的各部门、院所合力渐显。如今,四川物多且美,已经不再是愿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