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苏对口援青15周年。15年来,江苏立足“青海所需、江苏所能” ,累计投入支援协作资金35.8亿元,实施973个项目,选派786人次技术骨干,建设“五大”产业集群,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为青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江苏动能” 。
民生改善温暖高原民众
在青海高原,江苏援建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图景。从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到贵德县曲丹峪安置点,越来越多的牧民告别简陋住所,搬进宽敞整洁的新居。
出行的便利也在高原不断延伸。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高原延伸——贵德县苏德大道作为海南州首条双向六车道马路,不仅便利了村民出行,更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湟源县升级改造的合源路,则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与产业运输的双重需求。
乡村人居环境同样焕发新颜。江苏累计投入1.75亿元建设的158个高原美丽乡村,让贵德县张家沟村等村落通上了自来水、污水管网和燃气,建起了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正在规划中的“苏青友谊林”将通过种植2000余亩经济林,打造集林果业、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样板。
![]()
图片来源/江苏援青
在夯实基础设施“硬件”的同时,江苏更注重民生福祉“软件”的提升。医疗保障方面,累计投入支援协作资金7.8亿元,实施海南州藏医院改扩建等37个重点项目,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医疗机构614所。今年4月,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海南州,“光明行动”让76岁的藏族老人扎西重见光明,这场公益行动为106名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希望。“心佑工程”已扩大至青海全省,帮助390名先心病患儿赴江苏接受免费治疗;一系列医疗援助累计让2140名患者重见光明,为众多家庭带去了健康福音。
教育领域的变化同样令人振奋。通过“组团式”帮扶,江苏高校成功助力青海新建两所本科高校,打破了青海数十年来未新建本科高校的历史。职业教育方面,创新跨区域招生模式让千余名青海中职毕业生赴江苏深造。一位在江苏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动情地说,老师不仅传授前沿技能,还帮助联系实习岗位,让她看到了“走出高原、用技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从住房、道路、饮水到人居环境,从医疗援助到教育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如春风化雨,温暖着高原上的千家万户。
产业支撑赋能青海发展
沿着民生改善的足迹,江苏对青海的帮扶正向着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延伸,着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在现代农业领域,江苏引进夏季草莓、蝴蝶兰等特色品种,利用青海冷凉气候打造高端农产品。建成的现代化生态奶牛养殖基地,使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70%。江苏省农科院培育的"宁湟一号"草莓新品种,更推动了"东苗西育、西苗东输"的协作模式。
新兴产业方面,天合光能的引进填补了青海光伏全产业链空白,形成"光伏一条街"产业集群;中复神鹰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无锡超算中心等项目的落地,助力青海打造绿色算力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显著。"青海拉面"通过"四进"活动,在江苏开设门店超2700家,带动1.1万余人就业。青海优质农畜产品通过交易平台销往全国,在江苏地区销售额突破7.7亿元。"青海拉面师"等劳务品牌的建设,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更广就业门路。
文旅融合也为发展注入新活力。借鉴南京"老门东"经验,丹噶尔古城正通过微更新焕发新生。"诚邀水韵江苏·相约大美青海"等活动成效显著,2024年江苏赴青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从技术赋能到市场开拓,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业态培育,江苏的产业支撑正在青海构建起多元发展基础,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人才交流培育本土力量
在江苏与青海的协作版图上,人才交流与培育正为高原大地注入持久的动力。
医疗人才培育成果尤为显著。江苏累计派出656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通过“师徒结对”模式培养了180对业务骨干,其中200余人成长为科室“接班人”。这一机制催生了丰硕成果——带领当地医生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23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00余项。通过举办千余场学术讲座,培训本地医务人员1.6万人次,受援地卫生人员总量较“十三五”末增长42.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显著提升。
创新的研学交流模式,正为苏青两地人才培育注入新的活力。今年8月,在两地共同组织下,85名青海海南州学子跨越2000多公里,赴江苏开展研学交流。
来自贵德县河阴寄校的多杰龙主在返程路上激动地说:“这一趟研学之旅,从文化传承到工业实践,从红色教育到生态感悟,每一站都有收获。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旅行,更装满了我的心。它让我走出书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体悟精神,也让我明白,学习不止于课堂,更在广阔的天地间。”这种沉浸式研学活动,已成为苏青教育协作的重要载体。从"我要看'苏超'"研学之旅到现代高校探秘之行,每一次交流都在年轻心灵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
木版年画体验课上收获满满。图片来源/文明青海
创新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也为人才交流开辟了新路径。青海省驻江苏人力资源服务站采用“1+1+N”运营模式,打造出跨省劳务协作的新样板。这一平台已归集江苏企业用工岗位6000余个,与多家机构建立服务联盟,依托五级公共招聘服务网络,开展“入户动员+专项招聘+点对点输送”服务20余场次,将就业机会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
从医疗骨干的培养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专家智库支持到就业服务的创新,江苏与青海之间的人才交流正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网络。这种既注重“输血”更着力“造血”的帮扶模式,正在为青海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援青15年,不是简单的时间跨度,而是让跨越山海的守望凝结成永恒的情谊,是让青海所需、江苏所能成为配置两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最强发展动力。
文/陈建桦
资料来源:江苏省数据局 青海日报 中工网 新华日报 中新网青海 湟源县农业农村局 人民网 光明日报 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西海都市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