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5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决赛暨全省住房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在中建三局汉韵公馆项目成功举办。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住建行业广大职工勤于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湖北省住建厅、省人社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2025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该大赛设有燃气供应服务员、燃气储运工、化学检验员、防水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装配式建筑施工员6个赛项,通过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集中检阅,展示住建行业职工风采,培养一批住建领域技术能手,加快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推进湖北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本次装配式建筑竞赛由全省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开设相关工种的职业院校共13支代表队、26名选手参加。竞赛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操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主要考核相关基础知识、工前准备、构件检查、构件安装、安装质量、接缝封堵、拌料灌浆、灌浆饱满度、工作效率等。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中建三局科创公司获得团体一等奖,该公司员工秦德力获得个人一等奖。
装配式建筑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工厂预先生产好每一块房屋构件,运送至工地现场,然后再像拼积木一样,将一块块房屋构件吊装拼接起来。而这个“积木”到底怎么拼,正是装配式建筑中的重点难点技术。
“上方构件底面的定位套筒,必须要精准地插在下方构件的定位钢筋上,这个‘积木’才能搭得稳,搭得牢。”秦德力向记者比划着。“能够拿奖除了反复的练习,更得益于中建三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支持。”
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学校主要围绕装配式建筑业务从构件生产到现场吊装全流程,细分钢筋绑扎、构件生产、吊装灌浆等7大专业工种,实现“工种全覆盖、流程全贯穿”,也是国内装配式建筑实操基地工种培训最全的基地。可提供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19种人社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
同时,该学校具有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七大员)、安管三类人员、建筑特种作业人员、建筑工人培训考核资质,培训业态已向多类型、多客户群拓展,可为项目管理人员、高校师生等提供职业培训、资格取证、校外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服务。
目前,该学校已经累计为行业输送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集“理论教学、实操训练、技能认证、职业发展”于一体的全链条体系,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工匠学院(全国仅22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10余项荣誉称号。
记者注意到,本次比赛之前,还特别设置了汉韵公馆观摩活动。
项目经理文宇介绍,作为湖北省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和武汉市首个正式获批备案的第四代住宅,工程兼承标准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五化一体”的原则。
走进项目数字建造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实时数据,只需分类点击,即可获取项目相关信息。进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看到项目实时进展,在三维模型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个“小黄人”。文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项目为施工人员都配备了智能安全帽,帽内的定位芯片可实时上传位置信息。不仅解决了劳务打卡、考勤等问题,通过轨迹识别功能,还能起到事前预警、事后可追溯的作用。
建设期间,地面上,多类型物料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从室外堆场运至室内楼层作业面,自主完成取料、码垛、乘梯、卸料全流程。
在空中,项目主体结构建设阶段,“造楼机双雄”曾同时“服役”。装配式造楼机如同变形金刚,集成外防护体系、智能塔吊等模块,还配备了一台3D打印机器人;工业化造楼机则像移动工厂,实现标准化流水作业。
在云端,无人机编队执行“侦察任务”从不缺席,每天定时巡航,绘制三维实景地图,让项目进度一目了然。同时,每周还会为不同的大型设备进行三维扫描体检,AI系统会将检测报告同步推送至设备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再进行一次人工复验,构建起立体安全防护网。
项目交付后,项目团队将BIM模型轻量化处理后植入物业系统。物业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公区设备状态,燃气报警器、一键呼叫等安全功能直连物业监控中心,全流程服务都可追踪、可回溯、可评价,让“好房子”的品质在长期运维中持续保值。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汉韵公馆用一条数字主线串起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可持续居住品质,让“好房子”成为可生长、可迭代、可陪伴的城市资产。(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