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贯满盈 陈祖义)
陈祖义是个三无人士,籍贯,出身,家世都不详,只知道早年间因生计所迫流落南洋,在海上干起劫掠营生。
《明史》对陈祖义这段经历的记载也很简略:
祖义,广东人,逃居旧港,为海盗首领,屡劫商旅,其众至万余。
我们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具体到个人,他真真实实在惊涛骇浪中搏杀的时候,并不简单。
一个没有根基,没有靠山,没有退路的亡命之徒,在茫茫大海上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他一步步收编小股海盗,最终成为雄踞一方的海上枭雄。
旧港宣慰使,本是明朝为羁縻南洋设立的官职,但这个位置却成了陈祖义纵横捭阖的舞台。他表面接受招安,暗地里仍行海盗之事,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我们知道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而陈祖义竟能在此背景下拥众上万,足见其手段非凡。
当时,明朝的皇帝是永乐帝朱棣,这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对海外经略十分重视,曾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有一次郑和船队途经旧港,还特意招抚陈祖义,许以厚赏。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陈祖义,不是普通海盗,而是称霸一方的海上之王。
这足以说明,陈祖义是个有胆识、善权谋的人,不然也无法在各方势力夹缝中崛起。
并且,陈祖义也绝非善类,尤其是在弱肉强食的海盗群体中,要想称王称霸,唯一的方式就是弱肉强食。
陈祖义其人,狡诈凶残,手段狠辣,得到发展机会后越发猖狂,常在海上劫掠商船。
那时的永乐帝,已经不是那个靖难起兵、横扫北元的雄主了,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海洋。
再强大的王朝,再英明的君主,面对浩瀚海洋时,也不得不借助地方势力。
因为朝廷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鼎盛的王朝可以派遣庞大的宝船舰队远航,但要真正控制万里之外的海域,还需要倚重熟悉当地情况的海上势力。
永乐帝就是一个典型,开拓海疆的需要使他对南洋势力采取怀柔政策,但这反而给了陈祖义可乘之机。
![]()
(海上枭雄 旧港)
而且这种海盗,越是得到朝廷认可,就越容易借助官方身份壮大自己的势力。
想一下,南洋是各方势力交错之地,当明朝的宝船舰队往返西洋时,需要一个补给中转站,而陈祖义控制的旧港正是理想之地。表面上他臣服明朝,暗地里却继续劫掠,甚至连朝贡使团都不放过。
在这种情况下,海盗就会成为最难以掌控的隐患。
我们看海盗这个群体,是很特殊的。因为他们既依附于海上贸易,又破坏着海上秩序。没有商船,就没有海盗,但海盗又没有固定的领地,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存方式也比较特殊。
我们想一下,作为一个海盗首领,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维持自己的势力,那出于这个角度,陈祖义就必须在明朝和当地势力之间左右逢源。
而且只要明朝需要经略南洋,陈祖义就是地头蛇。他熟悉航道,掌握着海上情报,控制着重要港口,在某种程度上,是明朝船队不得不打交道的人。如陈祖义这样的枭雄,更能敏锐地察觉各方势力的需求,在夹缝中谋求最大利益。
最关键的是,陈祖义工于心计,被明朝招抚之后,他成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之间的特殊纽带。他可以选择性地提供情报,暗中劫掠,甚至挑拨离间,实现自己独霸一方的图谋。
鼎盛时期的陈祖义,对明朝都不能说是真心归顺,那简直是阳奉阴违。当时明朝的船队,由郑和统领,这个郑和,非常精明能干,他明察秋毫,处事公正,是很出色的统帅。他对陈祖义表面归顺、暗行海盗的行为很是不满,一直想要解决这个隐患。
陈祖义是怎么办的?郑和有宝船队,宝船队需要补给,这些补给都要经过陈祖义控制的海域。陈祖义表面上积极配合,暗地里却收集船队情报。
遂诈降,欲劫和船队。
这是《明实录》里写的,写了陈祖义假意投降,但没说具体计划,当然也不重要,因为只要陈祖义决定动手,就会全力以赴。他集结了大量战船,准备趁郑和不备发动突袭。
这件事情,对郑和的船队是个巨大威胁,因为陈祖义熟悉当地水文,又拥有大量战船,若是得手,必将重创明朝船队。
![]()
(三宝垄 郑和登陆处)
劫掠商船陈祖义得心应手,但是要对付明朝正规舰队,陈祖义心里可就有些没底。这个海盗头子在营地里反复盘算,既想一举成名,又担心实力不济。
郑和在船上一看,你表面归顺,暗地里调兵遣将,到时候真要动起手来,恐怕损失惨重。
说出来您都不相信,郑和决定将计就计,他假装相信陈祖义的归顺,暗中却做好战斗准备。
怎么准备的没说,反正是准备好了。
一生在海上叱咤风云,经历无数狂风暴雨都化险为夷的陈祖义,没有败给海上飓风,没有输给其他海盗,却栽在了明朝舰队手下,实在是让人感慨。
郑能能战胜陈祖义,反正战胜之后他可以说是剿匪,但他毕竟只是完成了一次军事行动,而不像后来葡萄牙人、荷兰人那样建立殖民统治,他无法永久控制这片海域。
但是,各方反应也不一致。有的希望明朝直接统治旧港,有的认为应该另立新主,那原先支持陈祖义的势力又不干了,说陈祖义虽然兵败,但余部尚存,要是处置不当,恐怕后患无穷,几方势力因此而争执不下。
这个时候,郑和深思熟虑,他考虑你们能拥立首领,那我为何不能?反正我有胜利之威,干脆我也指定一个试试。郑和指定的是谁呢?是当地另一个华人领袖,叫做施进卿。
这个施进卿,一向亲近明朝,为人比较正直。郑和想要扶持他上位之后,维持地区的稳定。
所以,郑和召集当地头面人物,把当时有影响力的各方势力代表都请到了船上,然后就是经典剧情,展示明朝军威,以德服人。代表们一到,郑和一示意,整齐列队的明军将士威风凛凛,让各方势力心悦诚服。
略有不同的是,经典剧情里是刀光剑影,而郑和采取的方略,则是恩威并施。
把各方都震慑住之后,郑和还没忘记善后,他把陈祖义的残余势力也清理掉了,所有反对声音都被平息,郑和力排众议(其实已经没什么异议),扶持了施进卿为新任旧港宣慰使。
![]()
(明代海船 模型)
因为有平定之功,郑和威震南洋,施进卿顺利接掌旧港,被明朝正式册封为旧港宣慰使。
宣慰使是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世袭官职,能获得这个职位实属不易。
旧港地处要冲,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咽喉,掌握这个位置,就等于掌控了东西洋贸易的命脉。
至于陈祖义的下场,这是被押解回京啊,而且还是当着各国使臣的面处决,尤其是在永乐时期,如此公开处决一个海盗首领,就是要杀鸡儆猴。
恩威并施,震慑四海,可以说,郑和当时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明朝威严,又稳定了南洋局势。
实际上做海盗就怕做到这一步,因为已经到顶峰了,无论你多么狡猾,多么强大,到了这一步,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结局有很多,但唯一没有的,就是善终。
因为势力太大了,连这个新上任的施进卿也要小心应对。施进卿在治理旧港时,就特别注意平衡各方利益,既要维持与明朝的关系,又要安抚当地势力。
的确,谁是首领,谁都明白啊,就算是再有能力,再得民心的首领,也不可能完全照搬陈祖义的做法。要是再走老路,迟早也会步陈祖义后尘。
可惜,这个陈祖义,他太过自信,想要偷袭明朝舰队的计划被识破,郑和将计就计,趁着陈祖义发动袭击时,指挥明军反包围,最终生擒陈祖义。
商船百姓,长期受陈祖义劫掠,虽然明面上不敢反抗,但暗地里都希望除掉这个祸害。
明朝船队,是直接与陈祖义交锋,并且取得了完胜。
其他海盗,是被陈祖义吞并或消灭。
现在这个陈祖义,也被明军消灭。
从陈祖义崛起到他覆灭,时间跨度是永乐年间到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这期间不过数年光景。
也就是说,在这数年间,陈祖义从崛起到覆灭,称霸一方却终遭灭亡。
![]()
(南洋风光)
陈祖义的作风就是,谁不服就打谁,谁有钱就抢谁,哪怕这个人是明朝使节,他也敢动手,反正南洋天高皇帝远,抢了这个,还能劫那个。
只是他不知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他称霸海上的同时,也恶名远扬,他劫掠商旅,对抗朝廷的行为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共同反对。郑和擒获陈祖义之后,南洋各国无不拍手称快。
您想想永乐帝对海洋贸易如此重视,肯定不能容忍陈祖义这样的祸患,而且当时明朝国势正盛,完全有能力肃清海疆。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就算陈祖义再狡猾,再熟悉海情,在强大的明朝舰队面前也终究难逃覆灭。因此在郑和的指挥下,明军一举歼灭陈祖义团伙,并将其押解回京处决。
始于籍贯不明的海上流民,终于遗臭万年的海盗之王,读史到此,不禁感叹,在特定的历史机遇中,一个毫无背景的"三无"之人竟然可以凭借勇猛与狡诈达到如此惊人的规模。
依附贸易的,一旦失去控制,足以阻碍海上通途,风波平息,海疆依旧,而权力的角逐场上,也不过是多了一具警示后人的尸首...
原来,大海,才是最无情的审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