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戴金镯10秒被索赔1000
试戴金镯10秒被索赔1000
![]()
金店索赔1000元背后:试戴10秒黄金手镯变形,谁的责任?
“就试戴了不到10秒,全程营业员都看着,怎么就成了我弄坏的?”11月13日,回忆起前一天在广东某金店的遭遇,李女士仍难掩激动。11月12日下午,她带着5岁女儿在当地一家连锁金店购物时,因孩子试戴黄金手镯引发的一场纠纷,不仅让她险些滞留店内,更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关于“消费权益”与“商家责任”的激烈讨论。
凤凰网记者从李女士提供的现场录音及警方出警记录中了解到,这场耗时两小时的纠纷,始于一次看似寻常的试戴请求。当天15时许,李女士带着女儿走进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的“金福缘珠宝”门店,打算为即将过生日的母亲挑选首饰。在挑选过程中,女儿被柜台内一款镶嵌着小珍珠的黄金手镯吸引,拉着李女士的衣角请求“戴一下看看”。
![]()
“我特意问了营业员,‘孩子小,能不能试戴?会不会容易弄坏?’”李女士回忆,当时接待她的营业员张女士明确表示“可以试戴”,并主动从柜台中取出了那只克重约12克、标价8999元的足金手镯。考虑到手镯尺寸偏大,营业员还特意提醒“轻轻放在孩子手腕上比划就行,不用套进去”。
现场监控画面显示,15时17分,营业员双手托着手镯,在李女士的协助下将手镯轻搭在孩子手腕上。由于手镯内径约60毫米,而孩子手腕周长仅13厘米,手镯并未贴合皮肤,而是呈悬空状态。整个过程中,营业员始终保持近距离注视,李女士则扶着孩子的手臂防止其晃动。15时18分左右,营业员便主动接过手镯,放回铺有绒布的托盘内。
然而,就在手镯被放回柜台的瞬间,营业员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哎呀,这里变形了!”她指着手镯内侧一处约2毫米的轻微凹陷,语气急促地对李女士说:“这肯定是刚才试戴的时候弄的,足金太软,小孩子一使劲就会变形。”
这一说法让李女士当场愣住。“孩子连手镯都没握住,怎么可能弄变形?”她提出查看监控,却被营业员以“监控只有店长能调”为由拒绝。随后,门店店长王女士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检查”后提出解决方案:“要么你以8折价格买下这只手镯,要么赔偿1000元的修复费和折旧费,否则不能离开。”
“我既没摔也没碰,凭什么要我赔钱?”李女士认为对方是故意刁难,双方争执不下。期间,有其他顾客试图劝解,却被店员以“涉及商品损坏,请勿干涉”挡开。无奈之下,李女士于15时40分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接到报警后我们5分钟就到了现场,一了解情况就觉得营业员的说法很可笑。”出警民警刘警官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到达门店后,他首先查看了现场监控和涉事手镯。“那处凹陷非常轻微,用手摸都不太明显,而且从监控来看,孩子全程没有用力挤压或碰撞手镯,营业员的操作也没有问题。”
刘警官当场向门店负责人明确指出:“黄金首饰作为商品,摆放在柜台内供顾客试戴是基本销售流程。如果商家担心商品在试戴中损坏,就应该提前告知风险,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使用试戴模型。现在试戴是经过你们同意的,过程也在你们监管下,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消费者,这不符合法律规定。”
警方的介入让门店态度出现转变。王店长先是表示“可以再协商”,随后又提出“赔偿200元了事”,但仍被李女士拒绝。“不是钱的问题,是道理的问题。”李女士坚持要求门店道歉,否则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最终,在民警的调解下,门店店长当场向李女士致歉,并承认“是店员过于敏感,误将手镯原有瑕疵当成了新损坏”。
![]()
11月13日,凤凰网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涉事金店。营业员张女士在提及此事时显得十分谨慎,仅表示“当时也是担心商品受损,情绪有点激动”。而王店长则向记者解释,涉事手镯是前一天刚到的新品,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就产生了轻微凹陷,店员在入库检查时未能及时发现,才导致了这场误会。“我们已经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培训,以后会加强商品检查,也会规范试戴流程,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这场看似微小的纠纷,在社交平台上却引发了超过200万次的讨论。有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去年在某金店试戴项链,取下后店员说链扣松了,要我赔500元,最后闹到消协才解决。”也有网友认为,消费者也应多加注意:“黄金确实比较软,带孩子试戴时更要小心,最好提前和商家确认责任划分。”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对此进行了法律解读。他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十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获得公平交易的权利。“在本案中,商家同意消费者试戴商品,就意味着其认可试戴行为的合理性,并且应当承担试戴过程中因商品自身特性可能产生的风险。”
周浩进一步说明,若商家认为试戴可能导致商品损坏,负有提前告知的义务,并可采取提供试戴样品、签订书面协议等方式规避风险。“如果商家未能履行告知义务,在试戴过程中也未尽到监管责任,就无权要求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民警的处理结果符合法律规定,明确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佛山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饰行业因试戴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商家与消费者对“损坏责任”的认知存在分歧。“部分商家为了促进销售,对试戴风险避而不谈,一旦出现问题就向消费者索赔;而消费者往往缺乏对贵金属特性的了解,容易陷入被动。”
罗斌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试戴贵金属首饰时,应注意三点:一是试戴前主动询问商家是否存在风险及责任划分;二是要求商家提供专业协助,避免自行操作不当引发纠纷;三是保留好沟通记录、监控录像等证据,一旦发生纠纷,可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对于商家而言,罗斌则建议建立完善的试戴管理制度。“比如对易损坏的商品设置‘试戴提示牌’,提供专用的试戴工具,或者在监控下进行试戴操作。同时,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避免因误判引发消费纠纷。”
11月14日,李女士告诉凤凰网记者,她已经收到了金店总部发来的致歉短信及一张价值500元的购物优惠券,但她表示不会再光顾该门店。“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消费者在遇到不公待遇时,一定要敢于维权,不能轻易妥协。”
一场10秒的试戴,两小时的纠纷,折射出的是消费市场中商家责任与消费者权益的平衡问题。正如网友所言:“好的商业关系,不是靠‘碰瓷式索赔’维系的,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当商家能够主动规范服务流程,消费者能够增强维权意识,类似的纠纷或许才能真正减少。
(文中李女士、张女士为化名,部分信息综合自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通报及公开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