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种以“钛”为名的水杯在消费市场悄然升温。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场,它们被置于显眼位置,价格从三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远超传统不锈钢或玻璃水杯。
商家宣传时,常将其与高端医疗、健康生活等概念绑定,宣称其“轻便”“耐腐蚀”。然而,高价之下,是频发的品质投诉与信息乱象。并且,一则“部分廉价钛杯由火葬场回收人体金属植入物制成”的传言,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忧虑。
![]()
这只小小的钛杯,究竟是物有所值的“黑科技”,还是被营销故事包裹的“智商税”?
“纯钛”杯热销,投诉却不少
“花了近800元买的‘纯钛’养生杯,说是能装任何饮品,结果泡了一天柠檬水,内壁就出现了几个洗不掉的斑点,这还敢用吗?”上海的张先生向记者反映。
在他展示的聊天记录里,商家客服只是反复强调“是正常氧化现象,不影响使用”,却无法解释为何宣传中“耐强酸强碱”的钛杯会出现这种现象。
![]()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类似的抱怨屡见不鲜。有消费者称,自己购买的钛杯内胆出现涂层脱落,露出了疑似不锈钢的基材。
还有人反映,杯子用久了会有一股无法清除的金属味,与“不串味”的宣传大相径庭。这些投诉与商家描绘的产品形象形成了巨大落差,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材质和安全性画上了问号。
记者联系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从事杯壶生意的李先生。他介绍:“一个做工尚可的纯钛杯,出厂价不到一百元。但市场上很多所谓的‘钛杯’,用的是成本更低的钛合金,甚至只是‘含钛’材料,但都当成纯钛来卖。”
“价格高的部分,主要是品牌溢价和营销费用。一些品牌会编造‘晶钻钛’‘能量钛’这类概念,通过精美包装和网红带货,把价格抬高几倍。可以说,售价里一大部分是在为营销买单。”
工程师拆解“钛”特性
钛杯的性能是否如宣传所述?为此,记者采访了从事大宗金属贸易运营的高级机械工程师刘天浩。
他首先肯定了钛杯在重量上的优势。“这可以说是钛杯最核心的卖点。钛的密度远低于不锈钢,同等体积下,钛杯的重量几乎只有不锈钢杯的一半。对于户外徒步等需要严格控制负重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实际的好处。”
![]()
但对于商家宣传的其他特性,刘天浩给出了如下分析。他指出,保温杯的效果百分之九十以上依赖真空夹层技术,金属本身的导热性差异影响微乎其微。
在安全性上,虽然钛的生物亲和性好,但“符合国标的304食品级不锈钢已经足够安全,只有极少数对镍过敏的特殊人群,才有必要考虑钛杯。”
关于商家宣传的“抑菌”功能,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明确指出:纯钛本身不具备主动杀菌能力。
所谓的“抑菌”其实是混淆了两种与普通钛杯无关的前沿技术:一种是需要紫外线才能激活的“纳米光催化”技术,另一种是添加了铜、银等元素的“医用抗菌钛合金”。消费者手中的纯钛杯既不含这些技术,也无法满足其生效条件。
因此,钛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公认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即不与饮品反应、不析出有害物质,从而保障安全,但这不等同于“抑菌”。
刘天浩也补充道:“部分产品为追求美感而做的喷砂处理,其粗糙表面反而更容易藏污纳垢,与‘抑菌’的宣传背道而驰。”
他总结道:“钛杯确实有价值,但对普通人来说,千元钛杯没啥必要。”
“火葬场回收钛不现实”
调查中,关于“部分廉价钛杯是由火葬场回收的逝者体内医疗植入物再造”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甚广。
记者就此联系了一名不愿具名的殡仪馆工作人员。他说明:“火化结束后,确实会收集到少量未完全熔化的金属植入物。这些物品属于特殊医疗废弃物,有严格的处理流程。”
![]()
(“部分廉价钛杯是由火葬场回收的逝者体内医疗植入物再造”谣言配图,实为其他材质的人造关节)
“按照规定,我们会优先通知家属前来认领和处理。如果家属放弃,这些金属废弃物会统一登记、封存,然后移交给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绝不可能流入任何回收再利用的市场。”
随后,工程师刘天浩也从技术和商业角度分析了这一传言。“首先,这些回收物是混杂着人体组织、骨水泥以及不同种类医疗合金(不仅有钛,还有钴铬钼、不锈钢等)的混合物。”
“更关键的是,单个医疗植入物(如骨钉、关节等)的含钛量本身就非常有限。对于动辄以吨为单位计算原料的工业化生产线来说,即便能收集到一批植入物,其总重量也毫无意义。将这些混杂且量少的材料进行分类、提纯的成本,会远超直接采购全新的工业纯钛原料。从商业角度看,没有任何工厂会选择这种不划算的做法。”
“其次,正规的金属加工企业有严格的原料供应链和质检标准。使用这种来源不明、成分复杂的医疗废料是明确的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市场淘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