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一到考试就睡不着觉?
明明复习得差不多,进考场前手心全是汗?
考完试不是“我完了”,就是“题太难了”?
别急,这其实不是孩子“抗压能力差”,而是——心理准备没到位。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接触过上千个家庭,发现那些真正能在大考小考中稳得住的孩子,靠的从来不只是刷题量,而是三层“看不见”的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三层到底怎么搭起来。
![]()
第一层:情绪接纳——先别急着“打鸡血”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焦虑,第一反应是:“别紧张!你肯定行!”
听起来是鼓励,但对孩子来说,这等于在说:“你的害怕是错的。”
其实,紧张本身不是问题,否认紧张才是问题。
我们在做家庭辅导时,经常教家长换一种说法:“嗯,我知道你现在有点慌,换谁都会这样。咱们一起看看能做点啥。”
这种“共情式回应”,能让孩子的情绪有出口,而不是憋在心里越积越重。
记住:允许孩子紧张,他才可能慢慢放松。
第二层:认知重构——把“考试”从敌人变队友
不少孩子一听到“考试”两个字,脑子里自动弹出:“考不好=我不行=爸妈失望”。
这种想法一旦扎根,考试就成了“审判日”,而不是“展示机会”。
怎么办?
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个小游戏:给考试换个名字。
比如:“这不是考试,这是你向老师展示最近学到的新本事的机会。”
或者:“这次只是阶段性小测,就像游戏里的关卡,过了就升级,没过也能重来。”
通过这种“认知重构”,孩子对考试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注意力也会从“怕失败”转向“我能做什么”。
第三层:行为锚定——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心仪式”
你知道吗?很多学霸考前都有自己的“小仪式”:
有人一定要带那支用了半年的笔,有人进考场前深呼吸三次,还有人会在草稿纸上先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
这些看似“迷信”的动作,其实是心理上的锚点——告诉大脑:“我准备好了,我可以。”
在千岛家庭教育的亲子工作坊里,我们会引导孩子设计属于自己的“安心仪式”。不需要多复杂,关键是要稳定、可重复、有掌控感。
比如:
- 考前一晚整理好文具+听10分钟喜欢的音乐
- 进考场前默念三遍:“我已经尽力准备了”
- 遇到难题先跳过,心里默念:“先拿稳能拿的分”
这些小动作,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心态,避免“脑子一片空白”。
考试,从来不只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理状态的比拼。
从“紧张到崩溃”到“从容应对”,中间差的不是智商,而是一套系统的心理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