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南明区永乐乡,寒意浸着草木清香,清冽的溪水顺着整治后的河道缓缓流淌,岸边的树木虽褪去葱茏,却因洁净的环境更显清朗。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曾因污水横流,让“桃园经济”步履维艰。改变,始于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南明分局业务科负责人吴俊瑶的一场“治水”攻坚战。
![]()
熟悉吴俊瑶的人都知道,她是个眼里有活、心中有责的实干派。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获评优秀的她,始终以过硬的政治素养扎根岗位,把为民办实事的信念刻进骨子里。2023年,南明区启动永乐乡农村污水提质增效项目,面对科室人员紧缺、任务繁重的困境,吴俊瑶二话不说扛起重任,“污水不治,桃园难兴,这事我必须上”。
![]()
“治水先治源,摸清底数是关键。”这是吴俊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找准农村治水的“症结”,她化身“徒步巡查员”,走街串巷穿梭在各个村寨。主次干道的排水口、坑塘沟渠的淤积处、房前屋后的排污点,都留下了她俯身查看的身影。无论是生活污水治理的堵点,还是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难点,或是黑臭水体的隐蔽点位,她都一一记录在案,当场协调村社、施工队制定整改方案,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务实作风,为后续治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治水”不能单打独斗,得让村民参与进来。这是吴俊瑶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创新采用“实地走、补短板”的工作法,一边协调资金、调配机械,推进集中式站点、联户湿地和单户湿地建设;一边联合乡、村两级,挨家挨户做工作。得知部分村民不会维护家门口的人工湿地,她特意选在赶集日“摆摊”宣传,带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保护册》,手把手教大家识别水生植物长势、清理管网堵点。
![]()
永乐乡的“桃园产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赏花经济”吸引着八方游客,但滞后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一度让这份“花香事业”蒙上阴影。2023年农村污水提质增效项目启动后,吴俊瑶主动请缨,把“办公室”搬到了施工现场。白天在工地现场核对图纸、协调村民、打消大家对项目实施的顾虑;暮色四合后,她还在整理数据、对接区直部门办理手续、申报资金。整整两年,她常驻一线紧盯进度,联合乡、村两级破解施工难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57个集中式、多户联建站点和165个单户湿地顺利投用,如今的村寨里,白色污水收集管沿墙而走,掩映在绿树间的人工湿地绿意盎然,清澈的水流取代了往日的污水横流,为“桃园经济”注入了生态活力。
“治水”不仅换来了水清岸绿,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桃花坞景点旁,游客车辆排起长队,村民们靠着“赏花经济”增收致富,水塘村村集体收入一年就达到300余万元。而吴俊瑶并未停下脚步,她深知治水不是“一建了之”。为了让治水成果长久保持,牵头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定期联合辖区执法大队及监测站开展“回头看”。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到配套管网的通畅情况,再到出水水质的监测数据,她都逐一核查、严格把关。发现管网堵塞,立即督促第三方单位疏通;遇到设施故障,第一时间协调维修,用“建管齐抓”的坚守,确保每一处设施都稳定达标运行,让“污水净化、环境亮化、村庄美化”的愿景在村寨落地生根。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村民疑虑到主动参与,从环境改善到产业兴旺,吴俊瑶用责任与担当,在永乐乡这片桃源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也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而吴俊瑶依旧奔波在“治水”一线,用实干担当守护着一方水土,用初心使命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环保人的精彩故事。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文丨何莹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