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志”一词出自《周易》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孔颖达疏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者,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桡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所谓“遂志”,意指君子身处困境不改高志,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史记》汉代遂志类人物有萧何、张良、郦食其、陈平、曹参、公孙弘、卫青、霍去病、郭解、剧孟等。司马迁对汉代遂志类人物的书写,着重刻画其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过程,充分展现这些取得成功的历史人物,面对重大选择时,表现出来的智谋权略、胆略勇气等过人的素养。
同时,《史记》记载他们人生中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使其形象更加精彩传神有其奇趣。张良是“汉初第一谋臣”,《太史公自序》论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张良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学者不信鬼神,但世上也有难以用常理解释的事情。张良见圯桥老父,辅佐汉高祖夺得天下,太史公也认为“岂可谓非天乎?”司马迁对张良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性。纵观张良一生,与人谋无所不胜,洞悉祸福,不为物累,出处以时,功名利禄居而弗有,从容于世间优游。
《留侯世家》着重书写张良形象传奇的特点,充分展现张良形象的人格张力,以此作为历史与传奇的重要支点。张良有奇志,敢以七尺之躯抗暴秦虎狼之师;有奇情,破家散财,弟死不葬,追随沛公,不腻私情;有奇节,小至珠玉,大至爵赏,退让不受;有奇谋,洞悉人性,窥测天机,下邑八难,急封雍齿,转祸为福,转危为安;有奇勇,谏出秦宫,人皆怵惕,逆耳苦口,不卑不亢。张良的个性中,也有人之常情。见圯上老父,怒而欲殴之,因其老而强忍;见刘邦怒斥韩信使者,急而蹑汉王足。还有对张良辟谷道引的书写,以屈曲的叙事方式留有余味。史公写张良奇、俗之处,斯人可爱可亲,如在目前。
张良这一人物在形象和性格中存在着极端反差,他样貌柔和文弱,个性好义智勇、才华奇伟,二者截然相反,司马迁评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司马迁的点评,增加了张良内怀锦绣、深藏不露的形象特点。正因如此张良才具有人物形象上的传奇色彩,引来世人无限赞誉。郦食其以“狂生”彪炳史册。
《史记》记载了郦食其的主要经历,包括为高阳里监门吏,追随刘邦游说诸侯,游说齐国后因韩信攻城被烹杀。《史记》中郦食其自谓“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他兼具士人、说客、酒徒三重性格特点,书生是其底色,狂性是其风神。郦食其具有书生的共性,《史记》谓其“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
《正义》注引《战国策》齐宣谓颜斶曰:“夫监门闾里,士之贱也。”由此可见,郦食其和颜回、原宪处境相似。但是郦食其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傲岸刚毅。县中人称其为“狂生”,权贵不敢役使。郦食其自谓高阳酒徒。“狂生”和“酒徒”,名异实同,皆体现郦生倔强肆志的个性特点。他见到刘邦时长揖不拜,斥责汉王不宜倨见长者。面对齐王厉声恫吓,他答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然后慷慨赴死,面无惧色。牛运震评曰:“倔强老横,真狂生语。”“狂”是世人眼中郦生的个性,自谓酒徒是其才情、胆色的表现。《郦生陆贾列传》的结尾专有三段文字,记述了郦食其初见高祖时的情状,所写内容与前面所述郦食其之事略有不同,其中提到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事。此章开篇对郦食其初见高祖的记述,“沛公喜,赐郦生食”,没有郦食其自称酒徒之事。
王鸣盛认为它出于褚少孙之手,是“褚先生妄附益耳”。李真瑜则认为“附于正传之后的文字很有可能是褚少孙根据《楚汉春秋》这部书的若干文字润饰成的”。茅坤认为它是《郦生列传》的“未定稿”,“误见于此耳”。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认为它是《楚汉春秋》中的一节,但这节文字比《楚汉春秋》叙事详细深蕴,不像陆贾的手笔。
笔者认为,茅坤、泷川资言所言合理。太史公有虚实之笔,所谓“酒徒”乃郦生说辞,并非确指。郦生以此震慑刘邦,显露斯人胆魄英气。“酒”为细微末节,却是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重要道具,是人物真性的还原剂。太史公笔下多写人物酒后情性,如淳于髡论饮酒,朱亥饮酒,信陵君失意纵酒,荆轲饮酒于市,樊哙闯帐啖肉饮酒,刘邦酒后歌大风,灌夫使酒骂座等。
这些人的真情本性,都是借“酒”显露的,失意、得意、志向、胆色每于酒中可见端倪。郦食其自谓酒徒,异曲同工,关于郦食其饮酒的记载,则见于其游说齐国成功后,“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司马迁借“酒徒”“纵酒”,一方面写郦生凛然不屈的士人品行风度,一方面写其磊落豪迈、英风侠骨的人格魅力。
陈平以“阴谋”功成名遂。《史记》载陈平,少年时他家徒四壁,受人讥笑,然而志向坚定;追随刘邦后,“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吕后当政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太史公曰:“岂不善始善终哉!”陈平形象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以世俗功利的标准评价陈平,他算无遗策,多建奇功,稳固汉室宗嗣,趋利避祸,得以善终。班固称其“以智终”,曹操评其“声著千载”。
另一方面,若从人品、性情的角度评价,太史公对其有所讥刺。论才干、智计,陈平不输于张良,然史公为陈平作传,似褒实贬,讥刺其多智寡德,见利忘义。裴松之曰:“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同为谋臣,二人形象有云泥之别。高嵣认为,太史公以“阴谋”“阴祸”作结,“含蕴无穷,垂戒深远”。王鸣盛曰:“陈平,小人也。”李长之认为陈平乃是史公笔下“盗嫂受金的无耻之徒”。综陈平一生,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贫贱博富贵,志向远大;二是临危解困,见微知著,有急智奇计;三是曲意逢迎,因势利导,阴害功臣。司马迁在书写陈平困穷之事,最为详尽,诸如长嫂嫌恶、家徒四壁、欲娶富家女、为乡里分社肉等,足见陈平内怀锦绣,志向高远;又如弃楚归汉、裸身佐渡、受谗而坦然封金请退,可见陈平察言观色,洞悉人性,善于自保,趋吉避凶。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