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
徽州茶食。
中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徽菜成于宋、盛于明清,是八大菜系中最沾染山气的那一支。
“徽菜成系在全国菜系里应是较早的,清代乾隆初期就有徽包店、徽面馆、徽式菜馆等,这些在《扬州画舫录》《北砚食单》等书籍里都有记载,说明此时徽菜已有影响力。”邵期静说。
邵期静是徽菜史学与烹饪理论研究学者,曾主持过多项徽菜文化项目。“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徽州早茶文化挖掘好,把每一个单品技艺标准化,把历史上的徽菜是什么样、有哪些文化内涵、养生功效,都挖掘整理好,便于下一步更好地推广徽菜,也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更加了解徽州。”
徽州多山,地少人稠,徽州男人“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沿新安江顺流而下,跟着木材、茶叶、盐巴一起下扬州、上汉口、闯上海。
徽商所到之处,会馆林立,徽馆也随之开张。在邵期静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徽菜成系可概括为“两股力量”:一是徽俗菜,一是徽馆菜。
徽俗菜由徽州宗族祭祀孕育而生。徽州人重教育也重祠祭,春秋两祭,合族而坐,八碗八碟,十碗六盘,数字皆合《易经》吉数;祭毕而宴,称“享胙”。年年如此,把大家族的“家厨”训练成一支支庞大的乡土烹饪军团,这也是之后徽馆能遍地开花的人才储备。
而徽馆菜则是跟着徽商火遍全国。明清时期,“无徽不成镇”,盐、典、茶、木四大行当,也把家乡味道带到长江沿线。起初,徽菜馆较为集中的地方是苏州;1885年,上海开了第一家徽菜馆大铺楼,老板来自绩溪上庄村;徽菜馆在上海鼎盛时多达500多家,在八大菜系中遥遥领先;武汉也是徽菜馆众多的一个城市,同庆楼当年就是在武昌起家。
而邵期静与徽菜的缘分,来自那份武昌鱼。“我小时候,有个武汉退休回来的厨师借住在我家祖屋,他很喜欢给我‘说古’,才知道他就是当年掌勺武昌鱼宴的大厨之一,他讲过很多菜谱,也看过他掌勺,真正的徽菜,绝不是今天大家讲的‘盐重腐败,重油好色’,正宗的徽菜应该是以鲜制胜,并充满文化底蕴。”徽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化石”版,筵席文化则是徽菜文化的核心内容,最能体现徽菜的文化层次、展示徽菜的文化特征。
“以前徽菜做席必须有一个大盘,这个大盘是拼盘拼出来的,就是把卤制好的菜肴劈成片、丝等,摆出造型。这个造型一般都是吉意,比如松鹤延年、鹤鹿同春等,放在筵席中间,叫看盘,周边再围上八碟八碗、银筷骨碟、酱油醋壶,一应俱全,这叫看席礼制。”
合理想象一下,祠堂之内,秋祭结束,筵席未启,族中长者举箸“看盘”,朗声诵祝,鼓乐齐鸣,一场族人热闹的丰收之宴由此开启。
今天我们熟知的徽菜名角有“臭鳜鱼”“胡适一品锅”等,但邵期静说,真正撑起徽菜席面的反而是“清汤本色”一路:汤清见底,味鲜得旨,邵先生称之为“中庸之味”——不冲、不抢,回味却最为悠长。
经邵期静的介绍,记者了解到,真正的老徽州还有“吃早茶”的习惯,从故纸堆里挑出诸多徽州名点,一一复原,像捧出一把散落已久的珍珠。
松黄饼,晋唐第一茶食。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明确记载了其制作方法:春末采集松花黄,与炼熟蜜调和后模压成型,色泽苍黄,入口有松香。
玉露霜,被誉为“明清江南第一茶点”,在著名的养生书籍《遵生八笺》里亦有记载。主要用绿豆和薄荷制成,清凉解腻。
徽州豆沙酥,又称“蚬壳酥”,改革开放初尚可见,后渐失传,遍访老师傅方才复原。
徽墨酥,由徽州芝麻做主料,据说以前文人赶考都要携之,寓意“满腹文章有墨水”之意。
也有人问邵期静:“大费周章复原几块古籍中的点心,今天的年轻人会喜欢吗?”每每此时,邵期静总是笑而不语。“我总希望今天的人也能一口吃到宋人书案里的墨香、听到徽商船橹的水声,希望徽州人无论走多远都能凭味认乡,更希望今天的年轻人,通过徽州茶食更加了解徽州文化。”
(本报记者 陶妍妍/文 本报记者 关敬生/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