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扬州富春茶社即将迎来140周年庆典。11月16日,“百卌传承 匠心永续——富春140华诞暨淮扬菜文献史料展”在扬州市文化馆开幕。一张张泛黄的文献、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示了富春茶社以及淮扬菜发展的深厚底蕴与传承密码。
![]()
扬州早茶闻名全国,而作为扬州早茶代表的富春茶社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位于扬州古城得胜桥的富春茶社由陈霭亭在1885年创办,初名富春花局,主营花卉业务。1910年其子陈步云接手后逐步转型为茶社,先后更名藏春坞茶社、借园俱乐部,最终定名富春茶社。经过百年发展,富春茶社已成淮扬饮食文化的璀璨坐标。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富春的故事不仅藏于食客的味觉记忆里,更凝聚在一张张泛黄的文献、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之中。据“百卌传承 匠心永续——富春140华诞暨淮扬菜文献史料展”承办方扬州市吾城记城市记忆展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多张富春茶社的票据尤为珍贵,其中既有新中国成立前的手工票据,又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特种消费行为税完税证,还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富春销售发票。从中,可见当年扬州餐饮动态和票据发展演变:从纯毛笔书写,到表格式复写纸填写加盖商号公章和经理印章,再到发票上印有企业地址和三位数电话号码。开于1965年7月27日的销售发票抬头清晰:红星誊印社。品名为凉面,2碗,收0.24元及4两粮票,体现了当年的物价水平,时代特征明显。至于发票上的“凉面”,现在富春正常情况下已经不供应了。
![]()
还有一些关于富春的史料也是弥足珍贵的。比如在“香飘百年”(1885—1985年)纪念宣传册、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富春”菜单、《中国食品报》1985年12月版等史料,讲述了当年富春茶社举办百年庆典的盛况。当时,富春成色好“醉月”“琼花”“红芍”“绿梅”四个现代化的餐厅已经开始接待顾客,日营业额超过四千元,这在当时算非常可观了。从宣传册还可以看到,当时富春茶社已经形成了“花、茶、点、菜”俱全,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独特风格,为维扬菜点的正宗代表。同时宣传册上还印有董德安、徐永珍、陈春松、睢在永、高国祥等名师。“名店出名师,名师出名点(菜),名点(菜)出名气”,如此良性循环,让林散之、萧娴、陈大羽、米南阳、亚明、萧平等众多名人都为富春茶社留下了墨宝与文章。
![]()
扬州学者马家鼎说,一家茶社能够举办140年的史料展,不仅是扬州首次,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富春能够传承140年,就在于富春文化,富春不仅是餐饮行业,更是文化产业。
扬州市儒商研究会会长刘俊说,富春茶社能够传承140周年,来之不易,自有道理,富春的花、茶、点、菜、宴就是淮扬菜的正宗代表,也符合“和、清、新、雅”的淮扬风格。
![]()
扬州市作协原主席杜海说,他从小就在富春吃早饭,那时一角钱一碗的白汤面,是很多扬州人最中意的早餐。后来到文联工作后,在富春接待海内外的文人雅士多达上千人次。得胜桥连接着富春,而富春连接着文坛。
除了富春茶社的相关史料,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大量与淮扬菜相关的文献史料。在展出的“中华饮食文库”系列丛书中,有《淮扬饮食文化史》《中国餐饮名店大典》《中国名厨大典》《中国面点史》《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中国名厨大典》《中国菜肴史》等,或收录包括富春茶社在内的名店,或专述“四大名菜”的淮扬菜,或介绍富春茶社名点在内的名点,或是我国烹饪理论界“八大金刚”之扬州籍的聂凤乔、邱庞同、陶文台,或是介绍名厨丁万谷、张广庆、董德安、徐永珍、薛泉生、居长龙、陈春松等。可见,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的饮食文化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通讯员 陈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