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首批“学习枫桥经验优秀派出所”,仪征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始终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凭借一支特色调解队伍、一套创新工作机制、一种主动服务方法,让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截至目前,该调解室年内已处理各类纠纷超200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7.5%。
调解是派出所最日常的工作之一。城北派出所的调解队伍中既有扎根基层数十年、熟悉辖区每一户情况的社区老民警,也有退居二线后主动“归队”的银发调解员。他们最懂群众心思,在拉家常中摸清矛盾症结,用“将心比心”的共情力化解对立情绪。
如果说“老杆子”善用“情”,那两位案件副所长就是破解矛盾的“法治密码”。长期奋战在执法一线的他们,擅长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案例”,用专业视角为当事人分析利弊,引导双方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优解。此前,一起因装修工程款拖欠引发的纠纷中,副所长阚巍不仅详细解读了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纠纷的条款,还结合类似案例说明“诉讼与调解”的成本差异,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年轻女警,则是队伍里的“新鲜血液”。她们带着“新思维”与“软耐心”,用温柔的话语安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让剑拔弩张的矛盾在轻声细语中“降温”。“有次一对小夫妻因为家务分工吵架,吵到要离婚,我陪着女方聊了两个小时,从‘柴米油盐’聊到‘当初的心动’,最后男方主动道歉,两人和好了。” 年轻女警张嘉雯说。老中青三代各展所长,以“情”为纽带、以“法”为底线、以“理”为支撑,让调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作为扬州市局监管支队指定的“拘调衔接”试点派出所,城北派出所民警深知,对于一些因琐事引发的纠纷,“一拘了之”虽能快速结案,却可能埋下新的矛盾隐患。为此,该所主动抓住“拘留前黄金调解期”,联合法院、律师等专业力量组建“拘前调解智囊团”,构建“拘所+派出所+法院”两所一院联动模式,通过“司法震慑+柔性调解”双轨发力,推动矛盾从“强制化解”向“主动和解”转变。
16岁的“问题少年”小王,就因这一机制获得了“重新出发”的机会。从小王父母离异后,他便逐渐封闭自己,结识了社会闲散人员,还因打架斗殴第二次被带到派出所,面临行政拘留。“这孩子原来成绩很好,再这么下去,人生就毁了!” 调解员老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先将小王带到派出所创新设立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通过警示教育片、沉浸式人机互动体验,让小王直观感受违法犯罪的后果;随后,“智囊团”成员分头与纠纷双方沟通,用3个小时“背靠背疏导、面对面协商”,一方面安抚受害方情绪,一方面引导小王认识错误。最终,鉴于小王认错态度诚恳、主动写下保证书,其家人也积极赔偿并承诺加强管教,双方达成和解,小王免予行政拘留,重新回到了校园。
另一方面,作为“老先进”,城北派出所辖区人口密集、治理难度逐年增加。如何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该所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将调解工作从“坐堂问诊”转向“上门把脉”,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门口。
“以前觉得派出所离得远,有小矛盾懒得跑,现在民警主动上门,几分钟就把事儿解决了!”辖区居民张阿姨此前因楼上邻居晾晒衣物滴水问题心生不满,社区民警王嘉宇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情况后,当即联系双方,在楼道里就促成了和解。
慢慢地,“移动调解室”民辅警与社区网格员、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形成合力,促进“一站式调解”,实现多元共治,着力打造“所内统筹+民辅警跟进+多元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通讯员 李远景 蒋春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庄剑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