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得好:“跟官发财,天经地义。”
可咱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偏偏就反着来。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保定府出了个能人,姓王名昌,年纪轻轻就跟着同乡张老爷闯荡南北。
这张老爷本是破落户出身,却胸怀大志,王昌二十岁上就跟了他,这一跟就是整整二十年。
![]()
这二十年里,俩人什么苦没吃过?
记得有一回在关外,大雪封路,俩人三天没吃上一口饭。
王昌怕熬不住,偷了人家两个窝窝头,全给了张老爷,自己倒捡起路边烂菜叶子往嘴里塞。
被店家抓住打得半死,还硬是咬紧牙关不说窝窝头给了谁。
又有一回,他们听说黑水滩外边的戈壁滩上有金矿,便马不停蹄跑过去了。
那地方,遍地都是黑石头,太阳晒得沙地冒烟。进去才三天,带的水就见了底。
张老爷渴得昏死过去,王昌把水囊里最后一口水滴进他嘴里,自己渴得没法子,接了马尿喝。
那又臊又苦的味儿,几十年后想起来还反胃。
这样的患难经历,数不胜数。
二十年过去,张老爷已是家财万贯,在保定府置办了偌大家业。
四十八岁寿辰那天,他大摆宴席,把跟随多年的老仆们都召集起来。
“诸位跟我多年,如今我也该安定下来了。你们愿意留下的,我自不会亏待;想另谋高就的,我也备足了盘缠安家费。”
张老爷说罢,命人抬出十几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白银、珠宝。
众人都眼巴巴望着王昌,他是张老爷身边第一得力功臣,按理该得最多。
谁知王昌上前一步,躬身道:“老爷,我想回老家种地去。”
这话一出,满堂皆惊。
张老爷也愣住了:“兄弟,你这是何意?莫非嫌我赏得少?”
王昌笑道:“老爷待我恩重如山,这些年吃香喝辣,我也知足了。只是年纪大了,想过几天清闲日子。老家还有几亩薄田,回去耕种度日,倒也自在。”
张老爷再三挽留,王昌执意要走。
最后张老爷只好叹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强留。城西那三百亩水田,就归你所有。另外再给你白银千两,算是我一点心意。”
这份赏赐,不可谓不厚。旁人看得眼红,王昌也不含糊,全数收下,磕头谢恩而去。
谁知王昌回到老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让乡亲们傻了眼。
他把三百亩良田分给了村里最穷的二十多户人家,只留下三十亩自家耕种;那千两白银,也大半散给了贫苦乡亲。
他老婆急得直跺脚:“你这死脑筋,拼死拼活二十年,就换来这些家当,怎么全送人了?”
王昌只是笑笑:“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就行。咱们有三十亩地,还怕饿着不成?”
村里人起初都不理解,有的说他傻,有的说他充大方,还有的怀疑他这些钱财来路不正,急着脱手。
王昌却不管这些闲言碎语,每日里扛着锄头下地,和普通农夫没什么两样。
有一天,村里赵福贵家的房子着了火,一家七口无处安身。
王昌二话不说,把自己家的厢房腾出来让他们住,又出钱帮他们重修房屋。
赵福贵感激涕零,跪在地上直磕头。
王昌连忙扶起他:“乡里乡亲的,说这些做什么?当年我离家时,你爹没少接济我家,这情我一直记着呢。”
又过了一阵,村里闹饥荒,好多人家揭不开锅。
王昌把自家存粮拿出来,在村头支起大锅,天天熬粥施舍。
他老婆心疼得直叨叨:“就这么点家底,都让你折腾光了!”
王昌却说:“一碗粥救一个人,值得。你可记得当年我偷窝窝头的事?要不是那两口吃的,我和张老爷早就饿死在关外了。如今咱们有口吃的,就不能看着乡亲挨饿。”
这么一来二去,村里人对王昌的看法慢慢变了。
原先说他傻的,如今夸他仁义;原先怀疑他别有用心的,如今也心服口服。
王昌在村里的威望一天天高起来,谁家有了纠纷,都愿意找他评理。
再说张老爷那边,这人也是有意思。
当年走南闯北打拼时,他能听进劝,事事都靠着身边老仆出谋划策、打探消息。
可如今富贵了,闲工夫多了,那性子里的“自我”就冒了头。
老仆们还像从前那样,时不时给他提个醒,劝他这事要谨慎,那事需三思。
他起初还敷衍着听两句,后来就越发不耐烦了——如今我是老爷,做事还要你们指手画脚?
张老爷这微妙的心思被他那房新纳的妾室看得明白。
这妾室可不是省油的灯,吹得枕边风,说那些老仆仗着有功,背地里如何如何不规矩,不把他这个老爷放在眼里。
起初张老爷不信,可日子久了,心里也犯了嘀咕。
不仅如此,他还几次听见丫鬟们躲在廊下嚼舌根:“咱们老爷做事,还得看刘管家的脸色呢!不知道还以为那刘管家才是当家主子……”
这话字字扎心。
张老爷脸上挂不住,渐渐就开始疏远这些老伙计,身边换上了一批只会溜须拍马的新人。
老仆们心凉了半截,可念着过去同生共死的情分,还是咬牙替他守着家业。
但这人心一旦冷了,就像破了的镜子,再怎么补也有裂痕。日子一长,主仆间嫌隙越来越深。
也是合该出事,有一次查账,发现银钱对不上数,又有人密报说看见几个老仆私下聚会。
张老爷疑心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找了个由头,把当年跟他共患难的三个老仆全都关进了大牢。
消息传到王昌耳朵里时,已是半年之后。
那天他正在地里干活,昔日的同伴李顺狼狈不堪地找上门来,一身破衣烂衫,脸上还带着伤。
“王大哥,救命啊!”李顺一见王昌就跪下了,泪流满面,“张老爷...张老爷他疯了!赵三、刘五、陈七他们都...都死了!”
王昌大吃一惊,连忙扶起李顺,带回家中细问。
原来张老爷听信谗言,以为老仆们要谋他的家产,先后把三个最得力的老仆都害死了。
李顺是侥幸逃脱,一路乞讨才找到这里。
“王大哥,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啊!”李顺哭道,“要是当初你也留下,只怕也难逃这一劫。”
王昌长叹一声:“不是我有先见之明,是我懂得一个道理: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老爷在困顿之时,待我们亲如兄弟;如今富贵了,反倒多了猜忌之心。我早早离开,不是不念旧情,正是想保全这份主仆之义啊。”
他留李顺住下,对外说是远房表亲。
又悄悄给另外几个还在张府的老仆捎信,提醒他们早做打算。
果然,不出半年,张府又传出两个老仆暴毙的消息。
这时乡亲们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王昌有远见。
“还是王叔精明,早早抽身退步。”
“这不是精明,是懂得人性啊!”
王昌听了,只是摇头苦笑:“什么精明不精明,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昌在村里建了学堂,请来先生教穷人家孩子识字。
偶尔收到张老爷来信,问及近况,他也只回信说一切安好,从不提那些惨事。
倒是张老爷,后来妾室勾结新仆卷款私逃,家业渐渐衰败,虽也吃穿不愁,但光景完全不敌老仆们在的时候,晚年十分凄凉。
有一次病重,半夜想喝口水,可那负责侍候的仆人窝在墙角装睡也懒得应他,他这时才幡然悔悟,想起旧日忠仆,痛哭流涕。
他派人四处寻找王昌,想再见一面。
当仆人找到王昌时,他正在田里插秧。
听明来意,他沉默良久,最后摇摇头:“回去告诉老爷,王昌永远记得当年那个与我分食一个窝窝头的主子。至于现在的张老爷……我也衷心希望他能安好。”
仆人不解:“这是为何?老爷如今悔悟,很想见您一面。”
王昌望着远处的青山,缓缓说道:“有些情义,留在记忆中最好。见了面,反倒破坏了。”
后来张老爷听说这话,沉思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所有人中,唯王昌最懂情义二字。”
老人言,人这一辈子能得到多少,看的不是本事大小,而是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看清人性。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才是真智慧。
可不是嘛!您看王昌,散尽家财反倒得了平安,善待乡邻反倒受人敬重。这大概就是老话说的“吃亏是福”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