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在河东区六纬路上,百余根无轨电车架线杆静静矗立。它们曾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见证者,随着无轨电车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线杆承担了通信、供电、照明等多种新功能。然而,近年来,这些“超期服役”的线杆因产权不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成为悬在行人头顶的安全隐患。
近日,记者在六纬路由十一经路至东兴路约3公里的路段看到,路段两侧分布着60多组、100多根无轨电车的老线杆。这些老线杆不是常见的圆柱形水泥杆,而是土黄色的方柱形水泥杆,高七八米。路段西侧的老线杆损坏最为严重,大部分都存在水泥成片脱落、钢筋裸露的情况:有的仅剩半截杆;有的底部水泥块全部缺失,只剩钢筋支撑;有的杆子被人用铁丝临时固定。而位于路东侧的老线杆因上面安装了路灯,整体状况要好很多。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老线杆上连接着各种黑色线缆,通过标识辨认,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通信线缆,也有路灯编号标识。除这些信息外,线杆上并无任何产权或管理单位的标识。
“这些老线杆原本是无轨电车使用的架线杆,沿着人行便道分布,有的就立在公交候车亭旁,与行人和停在路边的机动车仅一步之隔。之前曾发生过水泥块掉下来砸到车的事情,太危险了。”居住在附近的市民表示,“这些老线杆立在路边已有几十年,随着时间推移破损越来越严重。之前很多人都反映过,也有人来现场看过,但不知为何迟迟没见修复或拆除。”
这些老线杆究竟归谁管?由谁负责维护?记者先后联系了市公交集团、市路灯管理处、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公司、中国联通天津公司、中国移动天津公司等多家单位。市公交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无轨电车停运后,这些线杆继续承担通信、照明、供电等相关设施的架设任务,因此产权陆续被移交,目前公交部门已不再使用。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公司表示,此批线杆并非电力资产。市路灯管理处有关人士现场核查后告诉记者,这些老线杆中有60多基承载路灯,其中约一半有灰片脱落等破损情况,但只有6基为路灯专用杆,他们会及时组织修缮这6基专用杆,其余破损线杆上因还有其他单位的线缆,路灯处无法单独维修。中国联通天津公司及中国移动天津公司也在回复记者时表示,经过现场检查线缆挂牌和标识后确认,老线杆上确实有包括他们在内的多家运营商线缆,还有部分私产线缆和大量老旧废弃、无法辨认归属的线缆,导致每根线杆上的线缆归属并不完全一致。
上述单位均表示,六纬路老线杆的问题存在多年,权属复杂,维修协调难度很大,但愿意配合牵头部门开展协商,统一处置。
这些架线杆诞生于上世纪无轨电车兴起的年代,其独特的工业风格和时代印记,让不少市民视其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天津记忆”团队成员吴珀几年前就关注到六纬路上的无轨电车老线杆。他认为,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线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果能够在安全评估基础上加以修缮与保护,不仅能留住城市记忆,也能延续一段独特的市井文化。而对于杆体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及时拆除,防止事故发生。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邵伟航指出,六纬路的老线杆“困境”,反映出城市治理中常见的“多头管理”难题。它们既是历史的遗存问题,也是现实的民生考题。如何让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安全地融入现代生活,考验着管理智慧与治理协调。破解这一难题,需明确权责,探索“共建共管”的模式。如,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对六纬路上的无轨电车老线杆的产权归属、使用单位、现状风险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一杆一档”管理制度,明确维护主体和责任分工;同时,推动多家使用单位成立“设施共治联盟”,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分摊维修资金、委托专业机构统一维护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管理;此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对线杆进行艺术化改造,如加装景观灯饰、历史介绍牌等,使其成为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