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里出了个大新闻,全本诗经,还是秦汉时期的版本,首次见,重要不重要,你说呢?
![]()
事是这么起的,南昌这边在11月8日开了个十周年发布会,考古队与学者坐在一起,把海昏简牍的最新进展摊开说,结果呢,诗经相关竹简冒出来一千两百多枚,关键信息都在,现场一下子热了。
墓主人是谁,很多人关心,刘贺,汉武帝的孙子,这身份摆在这,墓里东西多到数不完,一万多件文物,礼器摆得齐齐整整,工艺看着就精,生活用品也全,那时候还没纸,写字靠竹片木板,这座墓里就出了五千多枚竹简木牍。
简单说,十周年发布会在南昌开,专家拿出最新修复成果,海昏侯墓里竹简木牍成堆,诗经简约一千二百枚,论语简五百来枚,易类两百枚,礼记春秋孝经也在,字迹清清楚楚,版本信息扎实,现场气氛一下就热了。
关键点来了,竹简上直接写着统计语,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句什么意思,简单就一条,这套诗经是全本,不是残章断句,还落在秦汉这个时间段,不少人认为,等于把经典在那时的定型情况给锚定了,史书里怎么说是一回事,墓里实物出来又是一回事,这算不算填了学界一个空白。
除了诗经,论语也很能打,五百多枚竹简,其中还带着失传的齐论语,听着就稀罕吧,这批保存还不错,字迹清,开头留了空白,尾部稍有残损,没有字痕,用的是隶书,端正工整,遇到叠字就再写一遍,不用代替符号,这些小细节,像是古人手边的编辑习惯,你想不想看看原版手写长什么样,
接着看其他文本,礼记有,春秋有,孝经有,跟汉武帝那套独尊儒术很对路,收书收得勤,书斋都搬进墓里了吧,不过也不全是儒家,易类文献也出土了两百来枚,有一类叫易占,据说是占卜用的记录,前所未见,这说明啥,读经讲礼是一面,问卦看兆也是日常,这才是西汉人真实世界。
修复这活不轻松,竹简泡水多年,糟朽断裂,字迹模糊变形,上手就难,湖北荆州那边的修复团队也说过,胎体病害多,字病也多,好在现在大头都完成了,目标是2026年全面收尾,时间不算短,但是,修好了才敢开放展出,谁也不想把老祖宗的字给处理坏了。
后来还有个画面,让人直观点看修复,媒体拍到修复师在遗址博物馆的修复室里清洗竹简,据称是11月27日的工作场景,看着慢,其实不慢,一刷一洗一烘,一枚一枚救回来,这活急不得。
这次发现到底重要到哪,简单说两层,一是版本问题,全本诗经落在秦汉,文本规模与篇章结构都有证据,谈学术不绕弯子,二是文化层面的复原,墓里有经有史有术,有占卜,有礼制,有日常读书痕迹,汉代人怎么读书怎么记事,怎么面向天与人,都能摸到一点。
问题来了,还能从这些简牍里看到什么,还有哪些失传片段会回来,我们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吧,等修复完成,等释读跟上,可能还会冒出更多惊喜,你最期待哪一段,诗三百,还是齐论语,还是那本神秘的易占呢?(作品声明:消息取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