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最近做成了一件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第一次用电子“探头”,看清了分子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简单说,就是人类头一次真的“看到了”原子核内部的磁性分布。
![]()
分子示意图。科学家利用电子探测分子核,揭示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
这项研究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和麻省理工联合完成的,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团队研究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分子——氟化镭(RaF)。它里面的镭原子核不是球形的,而是“梨形”的,形状有点像鳄梨。这种形状的不对称让科学家得以观察一种叫“玻尔–魏斯科夫效应”的奇特现象。过去,这种效应只在单个原子中见过,从没在分子里被发现过。
在自然界,物理规律通常是对称的——不管你在哪里,苹果掉下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但科学家早就发现,宇宙似乎并不完美。比如宇宙中几乎全是物质,反物质却极少,这显然打破了“对称性”。为了弄清这种不平衡是怎么来的,物理学家开始盯上那些内部结构极不对称的原子核。镭原子核正好是个好例子,它那种梨形的形态能放大最微小的物理偏差,也许能揭示一些超出“标准模型”的新规律。
这次的实验难度极高。镭原子核本身具有放射性,寿命非常短,通常十几天就会衰变掉。科学家在CERN用高能质子去轰击铀靶,才得到极少量的镭-225同位素,然后再和氟气结合形成RaF分子。每个分子能存在的时间只有几分之一秒,研究人员每秒最多也就抓到五十个能测量的样本。
![]()
镭原子的梨形原子核被电子云(黄色)包围。单个电子(带箭头的黄色小球)有一定概率位于原子核内。
接着,他们用几束不同频率的激光照射这些分子,记录下光吸收或发射的细微变化。通过这些光谱信号,科学家可以推断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情况。可这一次,电子的行为有点不一样——它们不只是绕着原子核打转,而是“感觉”到了核内部的磁性。换句话说,电子帮科学家窥见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这种现象就是“玻尔–魏斯科夫效应”。科学家以前只在单个原子中观察到它,而现在第一次在分子里看到了,意义非常重大。这说明电子能在极短距离内直接反映出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研究人员还利用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完全吻合,证明RaF分子确实是研究原子核特性的理想工具。
有了这一步突破,科学家们终于能绘制出RaF原子核内部的磁性分布图。接下来,他们计划用激光把这些分子“减速”并捕获起来,以进行更精准的测量。麻省理工团队表示,这样的分子实验未来可能成为寻找“新物理学”的关键手段,也许能揭开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平衡的真正秘密。
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真正从原子内部的“形状”出发,去理解宇宙的规则。微小的电子,成了窥探宇宙最深处的一把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