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漂亮姑娘,天天给死者化妆,6年吓跑3个男友,却被称为“生命终点最美的守护者”。
![]()
这是2015年一篇地方媒体报道的开篇。
她叫李颖,那年她28岁,在兰州市殡仪馆做遗体整容师,刚干满六年。
如今十年过去,她38岁了。当年那个“被三任男友嫌弃”的姑娘,还在干这一行吗?结婚了吗?
李颖是甘肃本地人,2009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
![]()
那会儿,全国敢报这个专业的女生凤毛麟角。
亲戚听说后炸了锅:“一个姑娘家,天天跟死人打交道?以后谁敢娶?”
只有她当医生的父亲点头:“送人走好,不丢人。”
初入殡仪馆,她是全馆最年轻的女化妆师,也是唯一一个。
太平间冷得刺骨,消毒水混着福尔马林的味道直冲鼻腔。
第一次独立操作,她手抖得连粉扑都拿不稳。
可当家属红着眼问:“能不能让他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她咬咬牙,硬着头皮上了。
![]()
最难的一次,是位煤气爆炸离世的老人,面部严重损毁。
师傅外出学习,活全压她一人肩上。
她跪在操作台前八小时,清创、缝合、填充、上妆,手指冻僵也不敢停。
第二天告别仪式上,老人儿子看到父亲安详如眠的样子,“扑通”跪下,一句话都说不出,只死死攥着她的手。
那一刻,她明白了:她做的不是“化妆”,是给生者留下的最后一丝慰藉。
这份工作,收入其实不低。
业内人都知道,一线城市的遗体整容师月薪普遍在8000到数万之间,兰州虽非一线城市,但作为技术骨干,李颖的收入远超当地平均水平。
朋友曾打趣:“你这工资,够在城关区付个首付了。”
可钱能买房子,买不来理解。
![]()
2015年接受采访时,她苦笑:“六年谈了三个男朋友,全黄了。一说我在殡仪馆上班,对方眼神立马变了。”
第一个,第二天就发来分手短信:“我爸妈接受不了。”
第二个,嘴上说“我不信那些”,结果路过殡仪馆死活不肯下车。
第三个处了快半年,男方母亲一听职业,当场哭骂儿子“鬼迷心窍”,逼他分手。
“现在相亲,我第一句就说清楚工作。能接着聊的,至少心里不怵。”她自嘲,“我这职业,比查户口还灵,直接试出一个人的胆量和三观。”
生活里的偏见更扎人。
朋友聚会,有人听说她职业,递过来的手会突然缩回去;
打车下班,司机一听目的地是殡仪馆,要么拒载,要么嘟囔着要“加个红包冲喜”;
连表妹结婚,亲戚都委婉劝她:“要不……你就别来了,怕冲了新人的喜气。”
![]()
她一度觉得自己像个“扫把星”,走到哪儿都带着阴影。
可讽刺的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她却是无数家庭眼中的“天使”。
有位母亲在女儿车祸离世后,拉着她的手哭:“谢谢你让她走得那么漂亮,像睡着了一样。”还有位老人临终前交代子女:“一定要找李师傅,她手轻。”
这种割裂,外人很难懂。
其实,李颖不是孤例。在全国,越来越多女性正默默撑起这个特殊行业。
广西柳州的张艳秋,五年送别上万逝者,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熟睡的亲人,获评“柳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
90后女孩余迎崟,原本学国画,转行做遗体修复,把美术功底和3D打印结合,还原严重损毁的面容,被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
她们都在用专业和温柔,一点点撕掉“晦气”“恐怖”的标签。
十年过去,李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因别人眼光而自卑的女孩。
她成了兰州市殡仪馆的技术骨干,开始带徒弟,教新人怎么调肤色、怎么缝合、怎么面对家属的眼泪。
![]()
至于婚姻?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公开渠道查不到她结婚的消息,她也从未在采访中提及感情近况。
熟悉她的人说,她把更多时间给了工作,和那些无法开口的“客人”。
“这份工作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化妆,而是怎么好好活着。”她曾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说,“见过太多来不及说再见的人,所以我现在回家,一定抱抱爸妈。”
在这个依然谈“死”色变的社会里,李颖和她的同行们,正用双手托起生命最后的尊严。
![]()
她们不是“不吉利”,而是生死之间,最柔软的那座桥。
愿偏见少一点,理解多一点。
愿这些“终点摆渡人”,无论是否成家,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素材来源:中国文明网《80后殯儀館化妝師6年甘於奉獻 讓每位逝者有尊嚴地離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