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物华苑小区举行公共收益分红活动,每户居民喜获20元红包。钱虽不多,却让居民李阿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连连为业委会“点赞”。从过去公共收益的“糊涂账”,到如今每户分红的“明白钱”,物华苑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一笔经济账的清晰化,更是基层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多元共治”的深刻缩影。
长期以来,许多小区的公共收益,如电梯广告、公共场地租赁等,往往是一本“说不清、道不明”的账。居民既不知收入几何,更不知钱款去向,公共收益成了部分物业公司或相关方的“私房钱”,业主权益被严重虚置。物华苑居民关金凤所言“过去小区公共收益是笔糊涂账”,道出了无数小区居民的普遍困境与无奈。这种“糊涂账”状态,不仅损害了业主的切身利益,更侵蚀了社区的信任基础,成为基层矛盾的导火索。
物华苑的改变,始于业委会的成立和公共收益的规范管理。业委会作为代表全体业主利益的组织,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监督物业、管理公共资产。物华苑党委书记兼业委会主任孙世民明确指出了广告收入的来源,并公开了收益总额与分红方案:5.9万元总收入中,拿出4万元分红,余额用于小区民生改造。这种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公共收益从“糊涂账”到“明白钱”的根本性转变。它让居民清楚地知道“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它让居民感受到了作为小区主人的尊严与权利。这小小的20元红包,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它是一份“权利凭证”,宣告了业主对其共有财产的合法权利和监督权。
然而,物华社区的启示远不止于“算清经济账”。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通过公共收益这根“引线”,串联起了社区精细化治理和多元共治的新格局。社区党委以“多元服务+”为核心,将服务延伸至居民生活的细枝末节——为金婚夫妻补拍婚纱照,弥补岁月遗憾;开设“暖光饺子铺”,解决社区老年人,尤其是独居、失能老人的“一餐热饭”难题。这些举措,已超越了传统社区服务提供“基础保障”的范畴,体现了极具人文色彩的“暖心关怀”。社区治理的目标,不再是维持基本秩序,而是致力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这种治理效能的提升,得益于治理模式的创新。物华社区构建了由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辖区单位、企业商户组成的“幸福联盟”,通过每月共商议事,汇聚多方力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社区党委协助业委会规范化运作,联合银行印制《小区业主手册》,甚至将《幸福公约》改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引导居民主动认同并签署。这种模式,成功地将治理主体从社区的“单打独斗”,转变为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将居民从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这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物华社区的实践,是东营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成功样本。它证明,即便是老旧小区,只要创新治理模式,规范管理机制,同样可以焕发新生机。物华苑的“红包”,分的是真金白银,凝聚的却是民心,构建的是和谐,探索的是路径。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蓝图,它就体现在一笔笔透明的账目里,一次次贴心的服务中,以及一个个居民满意的笑容里。(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