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长期以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升级。
进入2025年,行业面临调整压力,近10万一线员工通过岗位优化逐步离岗,这波减员浪潮旨在精简结构、降低成本。可即便如此,企业盈利水平仍未见明显回升。
2024年粗钢产量达10.05亿吨,同比微降1.7%,2025年前七个月产量5.94亿吨,同比降3.1%。
这些数字反映出供给调控初见成效,但需求端疲软和成本刚性制约了效益提升。减员虽释放人力负担,却暴露深层结构性矛盾,企业需在绿色转型和高端化中寻找突破。
![]()
减员行动从2024年初启动,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等传统钢区。多家集团设定年度目标,人员总量缩减8%至20%,实际执行中一线操作工占比最高,约占离岗总数的70%。
例如,山东钢铁2024年预亏超20亿元后,内部调整涉及数千岗位,员工多以协商方式转岗至物流或装备制造领域。
这种优化方式避免了突然的冲突,但也导致短期生产经验流失。相比2015年供给侧改革那次退出1.5亿吨落后产能的力度,这次减员更注重存量调整,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9.3%左右,避免了无序扩张。
![]()
为什么减员后亏损仍旧顽固?首先看需求结构变迁。过去十年,房地产投资拉动钢材消费占比超60%,但2025年建筑业需求惯性下滑,预计全年螺纹钢销量降幅达5%。制造业用钢虽升至50%,如汽车板材需求增10%,却难以完全抵消基建放缓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降1.5%,供需失衡加剧库存压力,前三季度全国钢材库存虽降至1890万吨,但价格波动大,9月螺纹钢均价跌至3800元/吨。企业减员节省人力成本约5%-10%,但销售端收入同步下滑,毛利空间压缩至300元/吨以下。
![]()
成本端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劳动力价格水涨船高,全国平均工资升至8000元/月,企业负担增20%。2024年黑色金属行业利润仅291.9亿元,创近十年新低,75%钢厂上半年亏损。
减员虽针对一线,但高管和管理层薪酬体系未同步调整,年收入仍超50万元,这在决策中放大资源分配不均。
原料依赖进口,铁矿石价格2025年上半年跌15%,却伴随海运费升10%,总采购成本持平。环保投入成新变量,超低排放改造覆盖80%产能,投资达2000亿元,吨钢多耗电5%。这些刚性支出让减员红利迅速被吞噬,单位成本不降反升2%。
![]()
国际环境进一步考验行业韧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落地,中国钢材出口成本或增50-100欧元/吨。2025年出口量虽达9000万吨,增8%,主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如印尼和越南,但高端管材受限,涉案贸易摩擦达25起。
美国反倾销税覆盖范围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从30%降至25%。过去,中国钢靠低价优势畅销非洲基建项目,一吨热轧板毛利超1000元;如今,价格战转向质量竞争,绿色钢溢价20%,但认证周期长半年,企业需额外投入测试费用。
![]()
内部机制僵化是另一痛点。传统高炉炼钢占比85%,电弧炉仅15%,远低于日本50%。减员后,自动化设备如智能轧机引入率升10%,单线产量增15%,但经验断层致事故频发,2025年夏季维修费升15%。
管理层级从五级精简至三级,决策速度快20%,却忽略一线反馈,培训预算压缩导致技能更新滞后。新人周期3个月,成本每人5000元。
相比八十年代手工主导的生产,那时忠诚度高、效率稳;现在,绩效激励虽奖金与产量挂钩,留任率升10%,但轮班延至10小时,质量波动加剧小事故。
![]()
供给侧改革提供方向,但推进曲折。2025年《钢铁行业稳增长方案》要求年均增加值增长4%,严禁新增粗钢产能,鼓励重组如宝武集团整合华东产能,关闭10座高炉。氢冶金试点从实验室到万吨级,鞍钢8月实现全流程贯通,金属化率95%,碳排降30%。
这与2015年改革不同,当时重在数量退出,价格回升30%;现在,质量导向,废钢利用率升25%,减少铁矿进口20万吨。
进步在于政策精准,碳市场交易额增20%,激励低碳生产。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改造回收期延长至8年,覆盖率仅60%。
![]()
产业链升级成关键路径。过去,企业专注中低端建筑钢,满足铁路桥梁需求;现在,推动高端化,汽车板销量增20%,附加值升30%。河北钢厂产销研联动,海洋平台钢出口非洲订单增20%,但物流关税抵消部分利润。
数字化转型加速,MES系统实时追踪数据,库存周转率升25%,软件兼容老设备调试成本超10%。
国际对比,美国自动化率80%,中国达60%,引入工业5.0优化炼钢参数,节能3%。本土标准制定中,兼容国际认证延时2个月,但副业如废钢回收站收入增5%,多元化初效显现。
![]()
减员虽带来阵痛,却为结构调整腾空间。过去刚性生产依赖规模;现在,灵活调控季节调整快一周。印度需求增3.4%,中国借势出口,但需深化技术迭代。
电炉新增500万吨,占增量100%,废钢回收体系覆盖升60%,补贴推进。亏损渐缓,产值稳,销售顺,高端转移加速。
展望2026,碳关税落地前,企业需抢占绿钢份额。重组覆盖更多产能,低端过剩逐步清除。产品结构优化,节能降碳方案至2025年能效领先比例增至30%。这些措施不仅稳基本盘,还提升全球竞争力,支持制造业升级。
![]()
行业转型非一蹴而就,减员是必要一步,亏损源于多重叠加。需求回暖需宏观拉动,成本控制靠技术降本,国际博弈中守住份额。
政策驱动下,钢铁正从量向质跃迁,绿色低碳成新引擎。未来,高效供给将重塑格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